民窯釉上陶瓷繪畫與市井文化的關系

      小陶陶 2019-05-09   87
      0
      0

      由于大多數老百姓的文化程度并不高,所以很難讀懂民窯釉上的字詞繪畫,因此民窯釉上的陶瓷繪畫應以老百姓熟知的故事為主,讓老百姓能夠在知道故事情節的前提下進行對繪畫的欣賞,這樣也增強了老百姓對民窯釉上陶瓷繪畫欣賞的直觀性和易懂性。明清時期,陶瓷進入大繁榮時期,在這一時期,除了豐富的戲劇小說之外,各種小說插圖、年畫以及版畫也盛行起來。很多小說在編寫中都開始加入插畫,幾乎實現“無書不圖”的現象,然而這些加入的插畫并不是凡夫俗子可以繪畫的,大多數出自于當時著名畫家之手,并且在小說的插畫之中還出現了不少名作,例如“清明上河圖”等。這些豐富多彩,極具欣賞價值的插圖版畫都給當時的民窯釉上陶瓷繪畫藝人提供了大量的臨摹范本,民窯釉上陶瓷繪畫藝人運用精湛的技藝將這些極具欣賞趣味的插圖與民窯釉上陶瓷相結合,形成了極具審美價值的陶瓷繪畫作品,深受當時人們的贊美和喜愛。

      在宋元年間由于大量的戲劇小說和歷史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再加上陶瓷技術的不斷發展,這些戲劇小說的故事情節為景德鎮的民窯釉上陶瓷繪畫提供了豐富的彩繪素材。通過在民窯釉上陶瓷上進行民間故事的繪畫,使得當時的人們可以單從民窯釉上陶瓷繪畫來了解整個故事情節,使得“看圖說話”這一形式在當時廣為流傳,這也是當時市井文化的典型表現形式。在元代起,民窯釉上陶瓷的繪畫多以小說和歷史人物故事為裝飾,例如陶淵明賞菊圖、八仙過海圖、十八羅漢圖等,這些故事多為當時百姓所知的故事。

      在當時的社會文化中,封建士大夫文化受到了意識領域的強烈沖擊,以大眾人民為主體的市井文化才是當時平民社會的主流,各種插圖年畫與陶瓷的結合,使陶瓷繪畫成為社會文化藝術市井化的一部分,充分體現了當時自由和現實的市井文化特點。

      在元代時期,由于社會動蕩不安,絕大多數文人的創作都處于消極被動的狀態,繪畫作品多呈現出文人托物言志或不諳世俗的情懷。在明清時期,由于統治者的腐敗昏庸,文人階層遭受了嚴酷的迫害,很多著名的文人逃離官場選擇隱居于市井之中。隨著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文人繪畫作品中的商品性日益突出。例如當時的商品經濟發展較為發達的江浙一代,成為了文人畫家的集聚地,揚州畫派正是這一社會背景下孕育的產物。在當時,文人的繪畫作品主要價值在于謀生。商品經濟的發展將主要以游山觀云的閑逸風格轉變為對客觀現實的表達,繪畫作品中多出現樹木花草、鳥獸蟲鳴、池塘藻魚此類的形象,使文人繪畫向市井化的趨勢發展。隨著文人繪畫和陶瓷繪畫發展的不斷融合,很多陶瓷繪畫藝人的繪畫風格筆法中頗有文人繪畫的印記,文人繪畫的發展促進了陶瓷繪畫藝術的進步。

      景德鎮與徽州相鄰,而徽州是民代刻書版畫最為發達的地區,因此,在明代的陶瓷彩繪中經常出現版畫的刀筆線效果,其圖形樣式在陶瓷彩繪中非常常見。隨著清代新安畫派和揚州畫派的發展,掀起了一股清新之風,該畫派在選題上廣泛新奇,頗具趣味,其筆法輕巧靈活,具有濃烈的生活氣息,揚州八怪畫風作為當時陶瓷彩繪中的典型畫風,風行一時且經久不衰。

      責任編輯:陳莎婷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