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鳥瓷畫的成長及價值

      小陶陶 2019-05-16   109
      0
      0

      人類的審美意識似乎是與生俱來的,據人類學與考古學的研究,人類早在原始社會就有了對美的追求,對于自然形象有樸素的審美意識,對于各類飛禽走獸、花卉樹木,有了簡單的描繪與記錄。表現在山洞的墻壁上、巖石上、還有原始陶器上,那時候的花鳥還只是簡單的裝飾手段和無語言的裝飾記錄,但還不是花鳥畫,只屬于一種原始的花鳥藝術。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對自由的渴望是人類藝術中最永恒的主題,自有語言起,人們便沒有停止過對自然花鳥的謳歌和贊美。

      中國國畫歷史悠久,屬于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國畫不僅代表了一個時期的發展,也代表了當時人們的一種精神寄托。隨著時代發展,國畫經過了傳承與創新,演變成了今天這種多技法、多規格、多內容的創作形式,但按傳統文化的畫科分類,共分為花鳥類、山水類、人物類這三大畫科,其中花鳥類與山水類逐漸成為了當今中國繪畫的主流。在中國畫中,凡以花卉、花鳥、魚蟲等為描繪對象的畫,統稱之為花鳥畫。

      花鳥畫歷史悠久,其形象作為繪畫形式出現,雖比人物、山水都早,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才出現擅長畫花鳥的畫家。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說“畫蟬雀,自景始也”。這里指的就是南朝的顧景秀,顧景秀是南北朝時南朝宋畫家,供奉于宋武帝至宋孝武帝時期的宮廷中。其以畫蟬雀著名于世,據說宋武帝劉裕曾賜駙馬都尉何戢蟬雀扇,即為景秀所畫。后齊高帝肖道成求扇畫,何戢將此扇獻給肖道成,并且陸探微等人稱贊其畫藝“巧絕”。其蟬雀畫法工細,意境佳妙,為當時的楷模。顧氏亦能人物、肖像及樹竹等,作品流傳至唐代有《蟬雀麻紙圖》、《宋文帝像》、《王獻之竹圖》等。據文物鑒定資料記載,當時一些著名的人物畫家,也畫過以花鳥為題材的畫。六朝四大家之一的顧愷之也畫過花鳥題材的畫作,顧愷之的畫最為著名的還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洛神賦圖》。同為六朝四大家之一的陸探微也畫蟬雀,代表作《蟬雀圖》,他其實是屬于顧景秀的后輩。在中國畫史上,他是正式以書法入畫的創始人,他把東漢張芝的草書體運用到繪畫上,可惜今已難再見到他的畫跡。搜尋史籍,發現有關陸探微的生平活動資料非常少。《歷代名畫記》中記載:“陸探微,上品上,吳人也。宋明帝時,常在侍從,丹青之妙,最推工者。”這是有關陸探微生平正面書寫的唯一記載。我們對陸探微繪畫風格的了解可以說全是憑借后人的著述。陸探微沒有一幅繪畫真跡留存至今,所幸是他的畫風對后世影響極大。還有南朝的陶景真畫的《孔雀鸚鵡圖》也是驚為天人,可惜這些畫跡都已失傳。唐代的時候,花鳥畫漸漸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科。唐代的時候,著錄中計有花鳥畫家80多人,不少花鳥畫家以其精湛的技藝名垂后世,初唐薛稷為畫鶴名手,開元、天寶時期,曹霸、韓干、陳閎畫馬獨盛一時,馮紹正畫鷹、雞等甚為精妙,畫牛以韓混、戴嵩最為精專。在那時,畫家們已能注意到動物的體態結構,形式技法上也比較完善。

      花鳥畫發展至晚唐時,實際上已存在精工與粗放、斯文與野逸兩種風格,這就孕育出五代花鳥畫的兩大流派。五代時期可以說是中國花鳥畫發展史上很關鍵的時期了,以徐熙、黃筌為代表的兩大流派,確立了花鳥畫發展史上的兩種不同風格類型,就是“黃筌富貴,徐熙野逸”。以西蜀黃筌為代表的一派,被稱為“黃家富貴”,因為他們多描繪宮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畫法精細,以輕色渲染而成。而江南的徐熙所代表的一派,則多取材于水鳥野卉,畫法多用墨筆,色彩極少,相對黃筌一派的風格,這一派被稱作“徐熙野逸”。徐熙出身于江南豪門,一生未官,郭若虛稱他為“江南處士”。沈括說他是“江南布衣”。其性情豪爽獷達,志節高邁,善畫花竹林木,蟬蝶草蟲,其妙與自然無異。徐熙是江南花鳥畫派之祖,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玊堂富貴圖》、《石榴圖》、《春燕戲花圖》。他畫花,落筆頗重,只要略施丹粉,骨氣過人,生意躍然紙上。徐家后人皆善于畫畫,時稱“江南花鳥,始于徐家”。黃笙是五代時西蜀畫院的宮廷畫家,十七歲時即以畫供奉內廷,曾任翰林待詔,主持翰林圖畫院,又任如京副使,任前后蜀宮廷畫師四十余年。其所畫禽鳥造型正確,骨肉兼備,形象豐滿,賦色濃麗,勾勒精細,幾乎不見筆跡。長期處于宮中的他畫風受到很大影響,由于所畫多為珍禽瑞鳥,奇花異石,畫風工整富麗,反映了宮廷的欣賞趣味,所以被稱為“黃家富貴”。到了宋代出現了水墨梅、竹、松、蘭,淡墨揮灑,整整斜斜,不專以形似,獨得于象外。以擬人化的手法將崇高、貞潔、虛心、向上、堅強寄于“四君子”上,這種文人畫思想的加入,為花鳥畫注入新的內容。清代石濤、惲壽平、朱耷(八大山人)和揚州八怪等都在花鳥畫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八大山人以其獨特的繪畫語言,表現內心的憂傷與家國之痛,其筆墨與造型均獨樹一幟。鴉片戰爭以后,“海上畫派”崛起,代表人物有任伯年、吳昌碩、趙之謙、虛谷等。海派繪畫對近百年繪畫發展影響較大,現代寫意花鳥畫大師如齊白石、潘天壽等,均明顯受海派藝術的影響。

      與在宣紙上傳統國畫不同的是,我是在陶瓷上作畫的,其難度更大,成品率更低。瓷器是我國偉大的發明之一,經過歷代人民的創造與革新,無論是在造型、材質、裝飾方面都有了較高的造詣,體現出了我國瓷器的獨特風格。陶瓷釉上花鳥裝飾有古彩、粉彩、新彩、紅綠彩、金銀彩、電光彩、墨彩、廣彩和刻瓷等品種,從目前來看,釉上花鳥裝飾以粉彩和新彩占主導地位。粉彩是一種釉上彩瓷,始創于清朝,在燒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顏料后用筆洗開,由于砷的乳蝕作用顏色產生粉化效果。粉彩花鳥瓷畫顏色鮮明,光澤如玉,看上去華貴典雅。


      陶瓷花鳥畫的價值比國畫花鳥絲毫不遜色,清朝的幾幅粉彩花鳥畫都以極高的價格被拍下。清乾隆三十年的《粉彩鏤空開光魚戲水紋瓶》于2012年以一億九千一百三十六萬的高價被拍下,同是乾隆的粉彩鏤空“吉慶有余”轉心瓶更是以折合人民幣5.5億元的高價一舉刷新了由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創下的中國古代陶瓷藝術品拍賣紀錄,這一成交價同時也是迄今為止全球范圍內中國藝術品交易的最高價格。據史料記載,乾隆八年,御用督陶官唐英與其副手在景德鎮官窯設計研制出了我國古代制瓷史上設計最精巧、工藝最復雜的三種瓷器樣式:套瓶、交泰瓶和轉心瓶,并奏請乾隆皇帝御審。其中,工藝最為復雜的正是將幾種樣式結合的轉心套瓶,它分為內瓶和外瓶,內外瓶頸相連,內瓶底部與外瓶內心連接,外瓶瓶身鯉魚圖案栩栩如生,配以鏤空水波紋雕花設計,顯得富貴大氣,瓶頸上紅色“吉”字蘊含吉祥如意,由外部可以看到內瓶繪制的青花圖案。雖巧奪天工,但費時、費工、費料,更不易仿制,連乾隆皇帝也覺得其工藝過于復雜,在唐英的奏折上批復:“不必照隨常瓷器一樣多燒”。由此可見,經歷了天災、人禍以及戰火侵襲而有幸留存下來的轉心套瓶,代表的是集歷代制瓷藝術與技術精華于一身的藝術結晶,可惜現如今那時的技藝已經瀕臨失傳,很難得再見到那么巧奪天工的花鳥瓷畫了。

      在現今的信息時代,現代科技推動了文化傳播,全球的文明與文化相互沖擊,導致文化變得多樣。由于人們觀念的改變,傳統花鳥畫所追求的精神內涵、筆墨情趣,以及常見的題材內容,已經難于表達當代人的情懷。全球資源的共享、學科的相互交叉,讓人們眼界變得開闊,思維變得豁達,改變了傳統規范中的克制、理性、內斂與含蓄的情緒表達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直接、奔放、外在的人的天性的自然流露,人們更加向往自由,渴望看到更具前瞻性、學術性,更有想象力、更異樣的當代花鳥畫作品。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當代花鳥畫家們的創作理念則要更加貼近當代人,關注當代人的思想,價值觀以及審美需求,拓展其創作內容。但是不能拋棄傳統的優良精華,既要繼承又要發展。眼光要放得更加長遠,賦予作品更多人性的光輝。

      責任編輯:陳莎婷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