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石嵉《流民圖》
-
小陶陶
2019-06-13 709
00
石嵉,生卒年不詳,從《流民圖》印鑒看,他號或字雁山,嘉禾人。嘉禾,為湖南郴州所屬嘉禾縣,清人李遠度重修《南岳志》卷十引《湘衡稽古》云:“今桂陽縣北有淇江,其陽有嘉禾縣,相傳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教耕,以其地為禾倉。后置縣因名嘉禾?!苯痖T畫士,指明畫者為明代宮廷畫家的身份。明代宮廷畫本身落款十分簡單,不易分辨畫家的身份,僅能依靠留存下來的個別作品的署款才能確認其供職宮廷的身份。根據穆益勤《明代院體浙派史料》《明代宮廷與浙派繪畫選集》的研究,明代宮廷畫家的署款,有寫明供職工作的場所,如“直文華殿”等;或寫明身份,如錦衣百戶等;或鈐有“金門畫士”等印記,均屬明宮廷畫家,所以此圖當為宮廷畫家所描繪。
流民一詞,早在戰國時就已出現,《管子》有“禁遷徙,止流民,圉(yú)分異”的記載。此后關于流民就史不絕書?!妒酚洝とf石傳》:“關東流民,二百萬口?!薄稘h書·食貨志》:“昭帝時,流民稍還,田野益辟,頗有富積。”唐人李賢解釋流民為“流離以就食者”,《明史·食貨志》說“年饑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清人王夫子則言“不務農桑,無有定業而為流民”。簡言之,流民即因逃荒、避兵等而離鄉外出的農民。
《漢書·鮑宣傳》載,漢代豫州牧鮑宣認為流民產生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為7種:“凡民有七亡:陰陽不和,水旱為災,一亡也;縣官重責,更賦租稅,二亡也;貪吏并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強大姓蠶食亡厭,四亡也;苛吏徭役,失農桑時,五亡也;部落鼓鳴,男女遮(zhì),六亡也;盜賊劫略,取民財物,七亡也。”總之流民產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和社會兩個方面。中國古代小農經濟脆弱,主要靠天吃飯,其生活、生產與自然條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水、旱、蝗等使人們居無定所,人民無法安居生存,只得外出逃荒求生。更重要的是社會原因,如兵荒戰亂、土地兼并、賦稅徭役、等等。《流民圖》各代都有,畫家借以對統治者提出警示與諷諫?!端问贰ね醢彩瘋鳌份d:“熙寧七年(1074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神宗)憂形于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數,堯、湯所不免,此不足招圣慮,但當修人事以應之。’后鄭俠上疏繪所見流民扶老攜幼困苦之狀,以圖為獻,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鄙褡诠幻馊ネ醢彩紫嗦毼?。《明史·原杰傳》也載:明正統、成化年間,“荊襄流民數十萬,朝廷以為憂。祭酒周洪謨嘗著《流民圖說》,謂當增置府縣,聽附籍為編氓,可實襄、鄧戶口,俾數百萬無患。都御史李賓以聞。帝善之”。
此長卷真實地描繪了流民的生存狀況及求生百態。囿于時代的局限,將天災歸諸天意,即上天的安排?!秶Z·周語下》即有“古者,天災降戾”,認為自然災害是上天的懲罰,所以求神拜佛,祈求上蒼消災弭禍。行乞是流民求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蘇軾《東坡集·奏議集》中記載,他曾在狼山西頭君市等村親眼看到有逃荒者40余人,正在乞食。賣藝也是流民謀生的手段之一,以此為生,需有一技之長,徐珂《清稗類鈔》載宣統辛亥(1911年)徐新六(徐珂之子)留學歐洲時,嘗至巴黎,“見有行乞之我國男女……中有持槌打鼓者,有飛刀使舞者”。
從款識看此長卷繪于萬歷十六年孟秋,即1588年。明代,尤其是明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問題嚴重,嘉靖以后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土地兼并已達到了空前的程度,農民賦稅極為沉重。中原各省自萬歷十年后,年年有災民游離,哀鴻遍野。
《明史》記載:
(萬歷)“十四年……久旱”。
(萬歷十四年)“夏,賑直隸、河南、陜西及廣西潯、柳、平樂,廣東瓊山等十二縣饑”。
(萬歷十四年)“秋,七月癸卯,賑江西災,己未,發幣遣使賑河南、山東、直隸、陜西、遼東、淮、鳳災”。
“萬歷十五年七月,江北蝗”。
“萬歷十五年……河屢決于此(指河南)”。
(萬歷十五年)“夏四月,京師旱,大疫”。
(萬歷十五年)“秋七月,江北蝗,江南大水,山西、陜西、山東旱,河決開封”。
萬歷十五年“河北大饑”。
(萬歷)“十六年春三月壬辰……山西、陜西、河南及南畿、浙江并大饑疫” 。
萬歷十六年“夏四月,賑江北、大名、開封諸府饑”。
萬歷十六年“夏四月乙巳,南畿、浙江大旱”。
地方志對萬歷年間的饑荒記載也很多,如:
萬歷十二年,米脂大旱。
萬歷十四年,延安府大旱。
萬歷十五年,清澗縣大饑。
(浙江天文山)萬歷十五年,七月中旬大風雨,拔木傷禾,民以樹皮草根充食。萬歷十六年,饑復大疫,民食草根木實,死者無算。
(碭山縣)萬歷十六年春,大饑,夏疫。
(萬歷十六年)寧波大饑,瘟疫繼作,道殍相望。
責任編輯:涂春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