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荷蘭的古董家族和中國瓷器
-
小陶陶
2019-06-14 348
00
荷蘭人會收藏本地畫家的油畫、古董家具等,也必須擺上幾件中國瓷器,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傳統和習慣。荷蘭的港口城市阿姆斯特丹是17世紀歐洲各國宮廷矚目的焦點,大量來自中國和日本的瓷器、家具和其他藝術品在這里卸貨、拍賣,最終流向各宮廷與貴族府邸。
景德鎮瓷器皇室玫瑰英式描金骨瓷咖啡具
"你希望用中國方式還是荷蘭方式來還價呢?"佛洛里斯·范德·維恩(Floris J.Van DerVen)微揚著下巴,表情略顯夸張地問一位中國客人。"既然在荷蘭,不妨試試你們的方式吧!"客人入鄉隨俗。"荷蘭方式就是我說一個價格,你告訴我Yes或No,只有一次的機會。"佛洛里斯解釋規則的時候,有小小的得意。20多年前,佛洛里斯便常常往返于香港地區與荷蘭兩地,經營古董生意。對中國人能耗上大半天時間沒完沒了地討價還價過程,他難以理解。
這會兒工夫,佛洛里斯的"一口價"沒能成交,"買賣不成情意在",他用了中國人最常用的一句話緩解氣氛。其實在中國人看來,買賣之間是有人情世故的,是智力、心力的博弈,樂趣自在其中。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于細節之中盡現。
一個荷蘭家族
佛洛里斯和叔叔克萊門斯(Clemens VanDer Ven)的手上都戴有一枚刻有家族徽章的戒指。這是一個來自荷蘭南部的大家族,世代居住于此。幾代人都以貿易為生,到佛洛里斯這一代也不例外。這與荷蘭的地理環境以及幾個世紀以來的重商政策不無關系。
荷蘭瀕臨三大水系,瓦登海、須得海和北海,又是萊茵河、馬斯河與斯凱爾特河匯聚成的三角洲,而荷蘭的內河航道則是完備的循環網絡。在天然水道和運河上,靠無數互連的支流可以在東西南北縱橫的國土上揚帆航行。這種水文地理結構讓荷蘭成為水手、漁夫和貿易商的國土。
1656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派出的一個外交使團到達北京。入主中原剛剛8年的清廷,以一種興奮的態度接待了他們。但荷蘭人遇到了與所有到中國的外交使團相同的一個麻煩,就是在覲見皇帝時必須行三拜九叩的大禮。事實上,一直到18世紀末,幾乎沒有一位歐洲國家的外交官愿意接受這種苛刻的天朝規矩。但是,荷蘭人卻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順治皇帝接見了荷蘭使團,并高興地賞賜給這個使團大量禮物。回到住處,一個叫約翰·尼·霍夫的成員寫下了他們答應跪拜條件的原因:"我們只是不想為了所謂的尊嚴,而喪失重大的利益。"荷蘭人的重大利益就是商業和賺錢。
佛洛里斯和叔叔克萊門斯算是家族中的例外,他們經營著一家中國藝術品畫廊有44年了。80年代,佛洛里斯服完兵役之后,在叔叔的古董店里兼職工作。叔叔告訴他,如果喜歡這份工作,想繼續做下去,必須先出去闖蕩一番。"我個人的興趣是歷史,當然也和其他荷蘭人一樣喜好經商,與人打交道,所以叔叔那兒的工作對我來說再合適不過了。"
佛洛里斯決定先去英國看看。父母對他的決意不以為然,只是象征性地給了一些錢,作為精神上的支持,便任他去打拼。佛洛里斯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當時全球最大的藝術品拍賣公司斯賓克(Spink)的東方藝術部做臨時雜役工,端茶送水、開門掃地、搬運包裝,凡是同事們不愿做的事情都由他來干。只要你是有心人,機會永遠都在你的身邊。佛洛里斯稱自己的身份是最好的掩護,沒人會防備他,不到半年的時間,他已然清楚什么樣的古董是可以短期賺錢的,什么樣的是可以賺取高額利潤的。
一年后,當斯賓克準備將佛洛里斯轉為正式職員時,他提出離開公司。"畢竟最后我是要回到荷蘭的。我希望能多去幾個國家看看,這樣能為以后的生意建立起聯系。"在之后的三年半時間里,佛洛里斯去了西班牙、德國、法國,在不同的古董店里打工,直到1992年回到荷蘭幫助叔叔克萊門斯打理畫廊。
克萊門斯先生是位優雅的紳士。1968年他成立了以家族名字命名的畫廊——VanDer Ven東方藝術。那時在荷蘭幾乎沒有完全經營中國藝術品的畫廊,必須兼顧著賣一些歐洲銀器、家具等。而純粹的中國藝術品更是無人問津,所以只能做一些歐洲人能看明白的中國古董,外銷瓷是最好的選擇。"
外銷瓷是荷蘭人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種東西。"克萊門斯說,"荷蘭人會收藏本地畫家的油畫、古董家具等,也必須擺上幾件中國瓷器,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傳統和習慣。
黃金時代
西方人對中國瓷器的認知一般是從外銷瓷開始的。明清之際,中國外銷到歐洲市場的瓷器有兩類,第一類雖然是為歐洲市場制作,但基本上采用中國傳統樣式,雖然器物造型有歐洲特點,但裝飾題材仍然為中國的花卉、風景與人物風俗等,因而具有鮮明的中國情調。第二類是歐洲客戶在中國訂制的個性化產品,如以家族的紋章作為裝飾,或以歐洲的宗教人物、花卉紋樣為主題,一般稱為訂制產品。
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給歐洲帶來前所未有的商業繁榮,也為荷蘭提供了成就商業帝國的歷史性機遇。1602年,在共和國大議長奧登巴恩維爾特的主導下,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這是歷史上第一間跨國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壟斷亞洲貿易長達200年,成為17世紀最大的商業企業。荷蘭雖然是歐洲小國,卻是各國中最早發育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國家。17世紀初,荷蘭就開始介入東方貿易,繼西班牙之后成為海上霸主。荷蘭的港口城市阿姆斯特丹是17世紀歐洲各國宮廷矚目的焦點,大量來自中國和日本的瓷器、家具和其他藝術品在這里卸貨、拍賣,最終流向各宮廷與貴族府邸。
17世紀中期以前,輸入歐洲的中國瓷器大多為青花瓷器,荷蘭人尤其喜愛這種藍白兩色的瓷器,稱之為"克拉克瓷"(Kraak Ware),這個詞可能來自西班牙語"Carrack",指從事東方貿易的貨船。荷蘭的代爾夫特釉陶最早采用藍白兩色的青花紋樣,在造型上大多模仿中國的青花瓷,主要是明萬歷時期的外銷青花樣式,以至于有些產品分不出產地。在佛洛里斯和叔叔克萊門斯的畫廊里,可以看到明清時期的青花瓷器占了絕大部分,其中有紋樣罕見的外銷瓷,也有民窯精品。
克萊門斯告訴我,在70至90年代末期,外銷瓷在荷蘭非常容易找,它們數量龐大,但是收藏家們卻分得很細。瓷器產地雖然都是中國,瓷器的主體設計制作也基本一樣,比如形狀、用料、畫法,區別就在瓷器上的圖案和文字,荷蘭人不會去收英國風格的,法國人不會買葡萄牙風格的。畢竟文字上的東西一旦看不懂時,就沒了興趣,而民窯類的瓷器,大家會偏愛帶有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畫片的,這能勾起歐洲人對東方文化的想象。
到17世紀中葉,荷蘭聯省共和國的全球商業霸權已經牢固地建立起來。此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已經擁有1.5萬個分支機構,貿易額占到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懸掛著荷蘭三色旗的商船游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當時,全世界共有2萬艘船,荷蘭占有1.5萬艘,比英、法、德諸國船只的總數還多。17世紀成為荷蘭的黃金時代。
據統計,17至18世紀中國外銷瓷器的主要生產地在江西景德鎮、福建德化、廣東石灣。明清之際,每年運到巴達維亞的中國瓷器就達15萬件,僅在1753年,英國、法國、荷蘭、丹麥的商船運回歐洲的中國瓷器大約有100萬件。
175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船"海爾德馬爾森號"(Geldermalsen)在駛離中國返回歐洲途中沉沒,船上有價值80萬荷蘭盾的貨物,包括203箱共23.9萬件瓷器,68.7萬磅茶葉,147件金條及一些紡織品、漆器、蘇木、沉香木,全部沉入海底。1984年,英國潛水員哈徹爾(M.Hatcher)從沉船中撈起15萬件青花瓷器和125塊金錠,并在阿姆斯特丹拍賣,3000件瓷器以3700萬荷蘭盾成交。
當然,18世紀中葉亦是中國的黃金時代。
博覽會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人、英國人跑到荷蘭買外銷瓷,特別是美國人買得很多,到90年代的時候,幾乎是給掏空了。"佛洛里斯說,"喜歡外銷瓷的收藏家多分布在南美、北美地區,從地圖上看從東歐開始向西都有這種客人。"1992年佛洛里斯回到荷蘭沒多久,先去了香港地區。"當時我向叔叔提議做高古陶器,80年代末歐洲收藏高古陶器成為一個潮流。當時的香港是一個集散地,我在這里主要買陶俑、天王俑一類的。"佛洛里斯回憶,當時香港古董行里大約有50多人做這個,現在不到10個人在做了。香港的采購結束后,佛洛里斯拉著另外一位叔叔跑去西安。"就是想去看看兵馬俑,可能跟我買的東西有關系,當時很單純。"
其實,佛洛里斯有其他的想法。25年前外銷瓷及民窯瓷器數量雖然很大,但精品畢竟是少數,而且價格已經很高。如果希望畫廊能長久經營下去,就必須做一些新的嘗試。而克萊門斯叔叔則和朋友在這時一起開創了馬斯特里赫特古董展,其目的和佛洛里斯是一致的。"當時歐洲有一個問題就是自我保護,排外意識很強。雖然30年前,已經有一些博覽會了,但都是小型地區性的,法國的瞧不起荷蘭的,也不讓荷蘭的進來,荷蘭的也看不上法國的。而佳士得和蘇富比兩大拍賣行又公開說,以后只有拍賣跟舉牌人的關系,行家沒有生存的空間。因為他們很優雅,有酒會、派對與晚宴。"
早在70年代時是買家和行家的模式,很多顧客受良好的教育,自己也是這方面的專家,所以他們敢去買東西。但是,隨著世界經濟模式的改變,新一代成長起來,他們獲得財富的方式已不再是傳統的制造業,而是金融、IT,依靠的是信息。他們沒有時間去了解藝術品,去學習。拍賣行的壯大,符合了這一群人的需求,提供的不單是買賣,是一定的保證。佛洛里斯說,如果行家之間再不凝聚起來,可能最后真的會被拍賣行吞噬。于是互不來往的兩家博覽會提出強強聯合,品質被放在了首位。
博覽會在成立幾年后,其效果開始凸顯。荷蘭的古董市場本身在萎縮,本土的古董店不愿向外闖,原來的客人越來越少,導致的后果便是拍賣萎縮,古董店里沒有貨。惡性循環,到最后沒辦法做下去。博覽會則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能帶來一些機會。佛洛里斯說:"在博覽會上,別人可能聽到了關于我們的一些評論,可能會特意帶著照片資料來找我們,有時真能碰到非常好的東西。當然,這種概率不是太大。更多的是,讓一些對我們不太了解的收藏家,可以通過我們的展位、我們帶來的藝術品,了解我們的品位,建立起溝通的機會。"
佛洛里斯現在每年還會參加倫敦的亞洲藝術博覽會,也會去香港參加香港國際古玩及藝術品博覽會。他說,我們公司經營了45年,剛好是一個周期,當年的買家現在年紀已經很大了,他開始陸續出售早年的收藏。中國瓷器帶給他一生的樂趣可以畫上一個句號了,下一個周期又將開始。
責任編輯:涂春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