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官窯瓷文化密碼
-
小陶陶
2019-06-08 101
00
破譯官窯瓷文化密碼民間獨立的收藏鑒賞家與官方的文博專家,鑒賞的姿態不同,對器物的思辨也不同。
中國皇權專制社會已結束近百年,其皇權專制文化的產物,明清官窯彩瓷生產的歷史,也己終結了近百年。首 先,我們必須肯定,明洪武二年起設立的宮廷御窯廠“景德鎮官窯”,600年窯火燒出一部中國最輝煌的明清宮廷 彩瓷史。其精美絕倫的器物、登峰造極的工藝,獨步世界,為中國進一步贏得了“瓷器之國”的美譽。
如今在國 際最著名的蘇富比、佳士得、納高等藝術品拍賣會上,中國的明清官窯彩瓷接連創下一連串的千萬元、億元的拍賣成交天價,這是對中國明清官窯彩瓷工藝價值真實客觀的肯定。但是,在中國明清官窯彩瓷誕生的600年內,有 誰對明清官窯彩瓷作過深刻的文化反思,作過尖銳的美學評判,作過一針見血的觀念批評?在明清之際皇權專制社 會里,是沒有一位士大夫敢冒著殺頭之禍直言不諱的。明清之后,官窯瓷如深宮美女,一直受到寵愛,沒有人直 面剖析“她們”的嬌艷之美、病態之美、心靈之憂結。后庭花的神秘面紗保留至今,其實這也是封建皇權文化的 后遺癥之一。
清乾隆粉地粉彩夔龍穿花紋蓋碗
清宮舊藏的明清官窯瓷器,除極少部分被溥儀帶出宮外,極大部分被保存在1925年前后成立的故宮博物院內 。1949年前,國民黨政府將部分精美宋瓷及明清官窯彩瓷運去臺灣。2005年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80周年的電視 紀錄片中,北京故宮博物院披露其共藏有150萬余件歷代藝術藏品,其中35萬件是瓷器,且絕大部分是明清官窯瓷 器。
對歷代明清官窯彩瓷的美學評判,當年的話語權主要掌握在故宮博物院的古陶瓷專家手里。他們以鑒賞歷代 及明清官窯彩瓷成名、成家、成功業。他們骨子里對皇權專制文化的產物—明清官窯彩瓷充滿崇敬、崇拜的心理 。以他們仰望皇權文化的姿勢,景仰明清官窯彩瓷的姿態,他們自然是極盡贊美謳歌之能事,不可能有半點批判意識,對明清官窯彩瓷作正反兩方面的客觀評判。
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明清宮廷文物藝術品的繼承者,也是歷代傳統文化的維護者,是我們收藏者永遠向往的“ 圣地”。但當我們向往故宮、景仰故宮權威老專家們的同時,我們常常也會迷失思辨的方向。鑒別一種官窯瓷器 的真偽除科學鑒定外,最權威的人力鑒定機構應該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是公認的。但是鑒定一件器物的真偽, 僅是最基礎的功課,接下來還有美學鑒賞、市場評估、歷史文化評判。對瓷器的美學鑒賞,上手過數萬數十萬件 官窯、民窯瓷的像耿寶昌那樣的權威專家們,也為我們寫過許多具體經典的范本,翻一翻《明清瓷器鑒定》一書 就可明了。
如果把中國明清官窯彩瓷作為中國古代文化里一種特有的“官窯瓷文化現象”進行綜合分析、文化評判,當 代中國中青年古陶瓷學者大多還沒有進人這一研究領域。也就是說,研究或評判中國古代特有的“官窯瓷文化現 象”,至今在文博界仍屬于一個空白點,故我們寄希望于大學文博院系里的中青年教授及學子。
筆者之所以敢于解剖600年來中國古代文化里特有的“官窯瓷文化現象”,敢于對工藝精湛、藝術欠缺的“明 清官窯彩瓷”展開文化評判,是基于一種業余古陶瓷文化研究者的良知。
問世600年來,明清官窯彩瓷為什么至今仍沒有進入主流文化界的文化評判視野,歸納起來有六種社會文化原 因。前兩種原因上文已述,這里再做簡單總結:
其一,明清官窯彩瓷是皇權專制社會的產物,明清之際誰冒犯皇權文化,就有殺身之禍。
其二,故宮博物院是珍藏明清官窯彩瓷最多的博物館,故宮專家們的歷史文化使命就是宏揚傳播傳統的陶瓷 文化。所以,他們主要是從正面頌揚明清官窯彩瓷文化。
其三,碑帖、書畫、古籍等是中國歷代的主流文化收藏品,而陶瓷尤其是明清官窯彩瓷,一直不是歷代文 人收藏家們的主要收藏對象。所以,歷代文人收藏者、藝術家收藏家對明清官窯彩瓷缺乏深層文化思考。所以, 他們也沒有可能深刻評判明清官窯彩瓷。
其四,民國以來,從清宮流傳出來的明清官窯彩瓷的收藏者,幾乎都是腰纏萬一貫的商賈收藏家,他們的收 藏源于經濟意識,而少有文化意識,故他們不可能對明清官窯彩瓷進行文化評判。
其五,碑帖、書畫、古籍等是中國歷代的主流文化收藏品,而陶瓷尤其是明清官窯彩瓷,一直不是歷代文 人收藏家們的主要收藏對象。所以,歷代文人收藏者、藝術家收藏家對明清官窯彩瓷缺乏深層文化思考。所以, 他們也沒有可能深刻評判明清官窯彩瓷。
正因為景德鎮現當代陶藝界沒有反思批判過明清官窯瓷文化,“不破不立”,故景德鎮現當代還沒有“立” 出過一位真正國寶級陶藝大師(至少,目前還有沒被文化界公認的)。至于眾多職稱評定為“工藝大師”者,是“ 成也景德鎮窯”的受益者,也是“衰也景德鎮窯”的受害者。因為登峰造極的明清官窯彩瓷工藝壓抑著、制約著 他們的藝術創造力。他們在強大的傳統的陶瓷文化面前軟弱無力,只能成為景仰者。唯有先成為繼承者,再成為 評判者,最后才能再成為創新者。而觀念創新,又是陶藝創新最根本的元素及動力。明清官窯彩瓷主要屬于精美 絕倫的陶瓷工藝品,而不是陶瓷藝術品。工藝品主要追求工藝裝飾性,而藝術品才會有更多的藝術思想性。“形 式大于思想”有其存在的理由,但真正劃時代的藝術品,終究是思想隱匿于形式之中的,如羅丹的雕塑代表作《思想者》。而明清官窯彩瓷的主要創作者,是沒有或是不能有“思想”的工匠占絕大多數。
其六,也是最主要的社會文化原因,那就是陶瓷藝術收藏品的商品化潮流,淹沒了人們對明清官窯彩瓷文化 的反思。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受到空前反思及深刻批判,魯迅的《狂人日記》等血淋淋地解剖傳統封建文化,使得重建的中國新文化從文字到思維,都經歷了一次革命式的洗禮,文學藝術空前繁榮。而文物古玩界,卻是被“五四”一個個新文化運動的闖將所遺忘的角落。
我們為什么要重新評判600年來的明清官窯彩瓷?其歷史原因就是:明清官窯彩瓷本身是一種中國古代皇權專制社會的文化產物。其刻意投帝王妃子、王公貴族所好,刻意追求陶瓷的工藝性,使得宋以前欣欣向榮的民窯陶瓷藝術逐漸衰弱,逐漸荒蕪。一枝獨秀的景德鎮窯瓷器逐漸成為中國最有名的“工藝品”符號,工藝登峰造極,藝術性卻被漸漸淹沒。舉例,漢代四川的紅陶說唱俑、舞蹈俑等陶俑曾一直被美術界的理論家津津樂道,被譽為中國古代最早的雕塑藝術品載入史冊。但因明清官窯彩瓷過于追求陶瓷的工藝性,傳統陶瓷的藝術性就被削弱了。
明清官窯彩瓷盡管其釉水等工藝精美絕倫,但其文化地位只能屈于書畫雕塑等美術品之下,沒有進人明清文人士大夫的文化視野。與明清文人畫相比,其文化地位一直屬于二流的。
假如我們設想一下,沒有明清皇權文化的象征—明清官窯彩瓷的存在,民窯的陶瓷藝術品的創造會進一步百花齊放、自由創造,高古陶瓷的藝術性會被進一步發揚光大,單色釉瓷“天人合一”審美的境界會被進一步提升,明清陶瓷器型不會僅停留在實用器物之器型上止步不前,還會出現更多的新器型。翻開耿寶昌的《明清瓷器鑒定》一書,明清官窯器器型僅局限于瓶、尊、罐、盤、盆、碗、碟、硯、筒、杯、壺等,而當代最具代表性的陶藝家朱樂耕一人,就已創造了千奇百怪的數百上千種器型。以上說的是歷史的原因。
我們重新評判600年來的明清官窯彩瓷的文化原因是:要讓大陶瓷收藏者了解,什么是歷代陶瓷史中的藝術品?什么是歷代陶瓷史中的工藝品?經濟價值并不等于歷史文化收藏價值。在一個規范的、成熟的、文化氛圍濃郁的收藏社會里,唯有真正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陶瓷器,才是永遠升值的藝術收藏品。陶瓷器里,宋五大名窯中汝窯瓷器最具哲學境界。青花里,元青花人物圖案最具藝術特色。明清官窯彩瓷工藝成就是“登峰”了,而藝術成就并非是“造極”了。
帶著新審美理念,重新評判600年的明清官窯彩瓷,破譯“明清官窯彩瓷”的文化密碼,會讓我們重新發現古陶瓷收藏的天地非常遼闊,在眼力、財氣、膽氣均不夠的情況下,沒有必要擠在“明清官窯彩瓷”收藏這一條華容道上艱難前行,真正的具有藝術文化價值的無數民間陶瓷藝術品,至今仍被淹沒在歷史文化的塵埃里……
責任編輯:蘇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