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花鳥畫對當代陶瓷的影響
-
小陶陶
2019-06-07 145
00
花鳥畫作為中國畫的重要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宋代初期的花鳥畫,主要是繼承了五代傳統,并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黃筌“鉤勒填彩、旨趣濃艷”的富貴風格,統治著畫壇近百年。到了北宋中期,隨著崔白、趙昌、易元吉等在花鳥畫壇的嶄露頭角,以他們生動活潑的畫風,打破了黃家體系的壟斷,為宮廷花鳥畫注入了新的生機。北宋后期,由于宋徽宗趙佶對繪畫的特殊愛好,在他的大力倡導和身體力行下,畫院得到空前發展,宮廷花鳥畫達到顛峰,此風延至南宋宮廷,花鳥畫的創作長盛不衰。當時著名的花鳥畫家有李迪、林椿、法常等,還有一些人物、山水畫家亦兼擅花鳥,如:李嵩、馬遠、馬麟、梁楷等人,還有一些佚名的花鳥畫作品,雖多為圓形、方形的小幅,但構圖簡潔、主題突出、描繪精密,是南宋花鳥畫中較富特色的部分。同時以擬人化手法寫梅蘭竹菊,表現其高潔、堅韌、卓然不群的“君子”品格,由于深受文人喜愛而成為流行的花鳥畫題材。其代表人物有文同、蘇軾,主張繪畫和文學結合,借筆下的墨竹抒發個人情感,對中國繪畫的發展與繪畫理論的豐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宋代花鳥畫家開創了融合博大與精微、濃郁與清逸、華麗與樸素的全景花鳥風格,這種風格既具有深沉雄渾的氣魄,又不缺乏細膩魅力的刻畫,即賦予山水畫壯美的氣勢,又獨具花鳥畫特有的優美。
中國畫在對陶瓷繪畫中青花的影響中宋代花鳥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青花于中國畫的筆墨中具有眾多相似之處,因此,很多陶瓷藝術家在陶瓷裝飾中繪制青花時,都會多多少少受宋代繪畫的影響,注重借鑒古今名作中的繪畫特征和線描特點。青花花鳥畫在景德鎮陶瓷中應用較多,其全新的觀念、奇特的創意、豐富的材料以及精湛的制作技藝形成了獨特的工藝繪畫形式。當代藝術家更注重的是講究嚴謹的構圖,吸取中國畫的筆情墨趣,以灑脫、自由、出神的形象結合詩、書、畫的完整統一。現代青花花鳥題材通過奇巧的構圖,對裝飾題材的形象加以夸裝、變型等藝術的處理,以文人畫的筆情攘韻,充分表現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讓人產生聯想和藝術的享受。
宋代花鳥不但是刻畫形象的典范,同時也是表現形象的高手。 構圖簡潔、主題突出、描繪精密,看成是“全因素”表現技巧的寶庫。不但是勾線填彩技法的大本營,而且也是水墨寫意的發源地。中國畫的技巧表現之能事,幾乎為它一網打盡。在我們從事當代陶瓷花鳥畫法時就以勾線填彩法看就應學習古人造型嚴謹,就中國畫的水墨意筆而言在我們陶瓷創作上從水墨畫的筆法匹配造型之“取其意到”的原理出發,不為筆墨而筆墨的學究氣或者一味追求書寫胸臆,這些表現技法我們應當吸收和借鑒。
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當代陶瓷花鳥吸收借鑒宋代花鳥的繪畫手法和審美觀的同時更加注重意境的營造。陶瓷繪畫藝術中的意與境,情與景具有密切的關聯,他們是心與物的關系。在創作中通過對描繪對象的觀察理解,結合詩意的想象。“一花一鳥一世界”, 與傳統的花鳥畫寄托著陶瓷藝術家深沉的情感和恢宏的理想一樣,近代陶瓷花鳥畫中在追求這些的同時往往更追求作品上的詩情畫意,他們在對筆痕墨韻的不斷豐富中,體現出自己對筆墨的執著追求,使陶瓷花鳥畫具備較高的藝術價值。力求做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即追求一種詩情畫意的境界。在宋代繪畫作品中,動與靜、疏與密、虛與實縱橫黑白對比等交錯,傳統構圖法則屢見不鮮,在當代的陶瓷繪畫當中也并不缺少。在講究詩意的同時,還追求畫中的那種所謂“氣韻生動”。其是指作品追求似與不似之間,以虛當實,筆斷意不斷,利用抽象的手法來揭示事物的深層涵義讓人有利:“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的感覺。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進,堅持宋人在花鳥創作中構圖簡潔、主題突出、描繪精密的特色,以花鳥的精神內涵為主導,吸取宋人繪畫精髓,應物象形、營造意境、運用筆墨技巧與時代的精神追求,只有作品把中國古代繪畫和現代陶瓷裝飾手法相結合才能使作品具有很強的文化感染力。
責任編輯:涂春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