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民間藝術與青花陶瓷的發展
-
小陶陶
2019-06-20 106
00
青花裝飾藝術歷史悠久,出土實物表明青花裝飾創始于唐代,形成于元代,繁榮于明代。青花歷經千年的變革,技術材料的進步,文化藝術的演進,時代風俗的變遷和各朝代人們對青花裝飾審美情趣的變化,使青花裝飾在陶瓷演變和發展中,更具有魅力和獨特的風格。作為景德鎮傳統的高溫釉下彩繪之一青花瓷,以發色穩定的鈷礦料(元代叫蘇麻離青)在白色的坯胎上描畫青花花紋,罩以透明青白釉,經1300度燒制成瓷后,顏色幽倩美觀,發色深穩、清雅,產生一種柔和雅玫的藝術效果。
景德鎮青花瓷從元代到清代皇帝無不對陶瓷的寵愛。使它成為了人們的奢侈品和工藝品,也是達官貴族的身份地位的認同。才有現在嘉德拍賣會上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兩億多的拍賣紀錄。正因為青花瓷高貴典雅,精美有“假玉”之稱,一直以來都是為皇宮定制而燒,如元代在景德鎮設立的浮梁瓷局,明代的“御器廠”和清代“御窯廠”都是官辦的手工業。景德鎮御窯廠所燒制的青花陶瓷是不計成本為代價,“千中選十,百中選一”,才有青花瓷器極品。如元代官窯青花大罐、梅瓶、瓷盤等,這些青花瓷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
明代到清代官窯青花瓷則采用青花混水的繪畫技法來制作陶瓷,青花混水工藝要求工匠們具有熟練的工藝技術,將青花混水料按要求調成三至五種濃淡不同的料水,并分碗裝好備用,用拇指與食指、中指刺筆肚以控制水料的多少,并迅速在花葉上來回移動,形成水浪效果。從圖中可清晰地看出畫工刺筆的手法和筆鋒帶動水頭運動的軌跡,在混水之前,需用青花勾線,用混水筆將料水分成濃淡漸變的層次并空出葉形,用竹刀修理部分多余的地方,在混水時,不僅需用筆頭帶動料水分出濃淡,左手也要移動坯體使之更加順應描繪的手法,還要分過淡水的部位再次分染加色。如清代的青花大缸《王羲之愛鶴圖》畫面繪王羲之端坐在中央的書案前,提筆凝思,侍童立于書案一旁,專心研墨,另一側仙鶴單足而立,仰首附鳴。背景繪青松映掩山洞大門,皓月當空,祥云呈瑞;前景繪山崖、梅花、靈芝,形成第進有章的層次空間。是明代青花典型的上乘之作。
下面我探討一下景德鎮民間藝術在青花陶瓷裝飾上的運用。景德鎮青花瓷的裝飾圖案中民間工藝題材眾多,包羅萬象,其具有代表性的有水墨畫、書法、木雕、磚雕、剪紙、蠟染、漆畫、民間年畫和抽象畫等藝術形式,民間年畫,剪紙在青花裝飾上用的比較多。早在漢唐時代,民間婦女就有使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方勝、花鳥貼上鬢角為裝飾的時尚。后來逐步發展在節日中用彩紙剪成各種動物、花鳥、人物、故事貼在窗戶上,叫“窗花”。古代男婚女嫁和過春節時,婦女們都會剪各式各樣的剪紙,貼在門窗、房柱、鏡子、燈籠等。以吉祥的圖案,經典的故事為題材,給婚慶和節日增添了熱鬧祥和的氣氛。民間年畫吸收了明代的木刻畫。戲劇舞臺形式,采用木板套印和手工繪畫相結合的方法,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
年畫題材在陶瓷上運用就特別多,天津的楊柳青年畫是中國的老字號,有許多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故事,楊柳青年畫多以仕女、娃娃、神話傳說為題材,采用寓意寫實等手法,構思巧妙別致,線條流暢清新,色彩古樸典雅,富于濃郁的生活氣息。如反映人民群眾向往國泰民安和幸福生活的《萬象更新》、《蓮年有余》、《富壽平安》。《麒麟送子》、《五子奪蓮》《文姬歸漢》、《五谷豐登》等很受人們的喜愛。這些題材運用在瓷器上深得老百姓的喜愛。如明代嘉慶年青花云龍開光刀馬旦人物蝠耳扁瓶,里面的人物圖案就是依照楊柳青年畫里的戲曲臉譜而繪制在陶瓷上,上面根據民間故事穆桂英掛帥大破天門陣。將楊門女將描繪得生龍活虎,驍勇善戰。穆桂英身著戰袍坐在戰馬上,旁邊是幾位女將在觀戰,前面一位女將正和遼軍猛將廝打一起。后面一排遼軍的帳篷,畫面線條清晰,青花發色淡雅,雖不及官窯器嚴謹、求精、求細,但充分表現了民窯畫風的隨意、灑脫。
現代民間藝術更是豐富多彩,青花料的發色越來越穩定,人們早已能熟練掌握這門技術,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越來越高,審美情趣和欣賞的水平逐漸多樣化。融刻劃、書法、青花為一體的綜合裝飾,既直觀又大方,典雅中透露文化的氣息。會更加適應現代人的思維,也引導著生活方式的轉換,給新的民間藝術和青花結合帶來了新啟發、新的活力和新的表現力。
責任編輯:蘇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