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宮廷繪畫與景德鎮御窯廠瓷畫風格
-
小陶陶
2019-04-26 248
00
清代宮廷繪畫機構經歷了較復雜的變化,其畫家群體亦分為不少等級。清代景德鎮御窯廠瓷畫與宮廷繪畫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宮廷繪畫通過畫樣、琺瑯彩瓷、舊藏瓷等方式向御窯廠瓷畫傳播,在其影響下,御窯廠瓷畫呈現以工筆為主,并兼具文人畫與中西合璧之風。
清代是宮廷藝術高度發達的時期,宮廷繪畫頗為繁榮,特別是清康熙至乾隆時期,宮廷繪畫發展至鼎盛,涌現出大批杰出的宮廷畫家。清代延襲明制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專門從事宮廷用瓷生產,在康熙至乾隆時期達至頂峰。景德鎮御窯廠彩繪裝飾空前興盛,各類釉上、釉下彩繪瓷生產十分興盛,瓷畫藝術發展至歷史巔峰。清代景德鎮御窯廠瓷畫并非自由創作,而是受宮廷繪畫制約和影響,其極大程度上反映了宮廷繪畫藝術之風,可以說完全是宮廷繪畫與彩繪工藝的完美結合。
一、清代宮廷繪畫機構及畫家概說
時值清初兵燹之際,包括繪畫機構在內的清代宮廷許多機構尚未建立與完善。而至康熙中期時,局勢已經基本穩定,宮廷藝術開始活躍起來,繪畫機構亦呈現復興之勢。清代宮廷藝術均由內務府負責管理,內務府首設造辦處,由造辦處下屬機構負責宮廷繪畫制作工作。造辦處設于養心殿,在其下設機構中,畫作是最接近于宮廷繪畫管理機構的,于康熙三十二年設置,后來在畫作以下又出現了繪畫處或稱畫畫處機構,負責管理宮廷繪畫。乾隆時期,宮廷繪畫機構迅速擴充,畫作已經萎縮,畫院處成立并成為專門的繪畫機構,除畫院處外,如意館亦承擔宮廷繪畫制作工作。乾隆二十年以后,如意館勢力日益壯大,乾隆二十七年畫院處被裁處,如意館取得宮廷繪畫掌控權。咸豐十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如意館被付之一炬。同治元年,在北五所重建如意館畫院直至1911年。清宮繪畫機構大體演變即是如此。
清代宮廷畫家成份非常復雜并分為顯著不同的等級。清宮中供職的畫師最初被稱為“南匠”,稱為南匠大約是因為清宮藝術家大都來自于江南。乾隆九年時,乾隆帝下令將南匠這一略帶蔑稱的稱號去除而改稱“畫畫人”。畫畫人地位都較低下,一部分畫畫人被皇帝允許參加會試從而成為官員,加入士流畫家之列,如張宗蒼、徐揚等。畫畫人按技藝水平分為一至三共三等,按照等級發放俸銀。畫畫人如繪畫出色還能得到帝王額外獎賞以及準予假期。但如果繪畫作品失敗,畫畫人則常要受到嚴厲處罰甚至革職,但類似于明朝曾出現的將不稱職畫家處死的情況尚未在清宮中出現。這些情況表明清宮畫家的待遇相對較好,創作的積極性亦更高。
清宮畫家群體大體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翰林畫家,主要由身任官職的士流、翰林畫家構成,常出自名門大派,地位尊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按自已的意愿創作,深得帝王寵信。第二類是職業畫家,即大多數畫畫人,按照帝王旨意并秉承由歷代院畫傳統創作,亦可稱之為臣字款繪畫。第三類則是西洋畫家及傳人,由西洋傳教士畫師及其中國弟子組成,因意大利畫家郎世寧最為有名,后世又將這一派稱之為郎世寧畫派。這三類畫家分布于清宮各處,創作著各種形式的宮廷繪畫。
二、清代宮廷繪畫與景德鎮御窯廠瓷畫的聯系
早在明代洪武時期,宮廷即在景德鎮設置了御器廠,專門從事宮廷用瓷的生產重任。清代時延續了明代的這一做法,在景德鎮珠山御器廠原址上恢復了御瓷生產,改稱御窯廠。御窯廠在清順治時期已經部分的恢復,但其數量和質量仍很低,直至康熙十九年時,景德鎮御窯廠才正式復興,宮廷派出內務府和工部官員各一名進行御窯廠的管理工作。各類釉上、釉下彩繪瓷是御窯廠生產的主要品種之一,其畫面必須完全符合皇家需求,與宮廷繪畫風格需盡量保持一致。
御窯廠各類瓷畫受工藝所限,其如實表現宮廷繪畫并不容易,在清代之前,因工藝較為落后,還極難與繪畫風格保持一致,而至清代康熙朝以后,胎釉與彩料制備的精良使得忠實再現宮廷繪畫成為可能。景德鎮與北京相隔遙遠,因而要將宮廷繪畫風格傳至景德鎮并保持聯系實非易事,但宮廷通過幾項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證了景德鎮御窯廠瓷畫對宮廷繪畫風格的再現。清宮采取的措施大體有以下幾種:
首先,清宮制作御瓷畫樣,再將畫樣發至御窯廠照樣生產。從雍正時期開始,清宮造辦處建立了完整檔案,因而得以較清晰地了解有關制作御瓷畫樣的情況,而康熙時期則較模糊。據史載,時任邢部主事,供職康熙內廷的劉源是目前為止所知的第一位繪制御瓷畫樣的畫家,其以宮廷繪畫風格繪制山水、花鳥、人物畫杰作共數百件,為康熙官窯瓷畫藝術水平在短期內快速精進作出了重要貢獻。雍正、乾隆時期則是御瓷畫樣發展的高峰期,有關記載頗多,乾隆之后瓷器畫樣日趨衰弱,但依然繪制了不少畫樣。目前清宮保存完好的御瓷畫樣大都為晚清時期畫樣,主要為同治大婚瓷、大雅齋瓷、體和殿瓷及慈禧萬壽用瓷等。
第二,通過琺瑯彩瓷提供畫樣。康熙晚期,受西方琺瑯彩器的影響,清宮以景德鎮御窯廠精制白瓷胎成功創燒了琺瑯彩瓷。從康熙至乾隆時期,是宮廷琺瑯彩瓷發展的巔峰期,受到皇帝的高度關注和青睞,指派包括西洋畫師郎世寧等在內的宮廷畫家進行創作,因而集中地反映了宮廷繪畫藝術面貌。清宮琺瑯彩瓷常被發往御窯廠依樣制作,景德鎮御窯廠在琺瑯彩基礎上成功創燒了粉彩瓷,其風格與宮廷繪畫極為相似。
最后,通過清宮藏御瓷舊樣。宮廷還常根據帝王諭旨將宋明等舊藏御瓷發往景德鎮,從而使景德鎮御窯廠得以根據舊瓷效仿其宮廷繪畫風格,這些宋明宮廷繪畫風格與清宮院畫有較大差別,反映了清代宮廷繪畫藝術中的復古傾向。
三、清代宮廷繪畫影響下的景德鎮御窯廠瓷畫風格
在清代宮廷繪畫影響下,景德鎮御窯廠瓷畫形成了與民窯彩繪瓷畫大不相同的藝術風貌,并成為民窯瓷畫效仿的對象。在清宮繪畫影響下,景德鎮御窯廠瓷畫大致呈現出以下特色:
首先:景德鎮御窯廠瓷畫多以工筆為主,精細嚴謹,一絲不茍,形成程式化生產模式,雖工細華麗,但顯拘謹呆板。其山水瓷畫制品通常以清初“四王”山水為宗,尤其是以王原祁畫風為楷模,因為王原祁山水畫風幾乎主宰了整個清代宮廷山水畫,是清宮山水畫的主流。官窯山水瓷畫與“四王”山水畫風大致相同,講究布局和意境,層巒疊嶂、山重水復、構圖繁密。其中以康熙青花山水瓷畫,雍正、乾隆朝粉彩、墨彩山水瓷畫等最為膾炙人口。而御窯廠花鳥瓷畫則主要以惲南田花鳥畫風為主流。惲南田是清代宮廷開一代花鳥畫新風的著名花鳥畫家,其開創的“常州畫派”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沒骨花鳥畫而深受帝王喜愛。御窯廠彩繪中尤以粉彩花鳥瓷畫深得惲氏沒骨花精髓,粉潤華滋、清麗明秀。而御窯廠人物瓷畫方面則主要受到晚明陳洪綬等人物畫家影響,尤其是康熙五彩人物瓷畫受其影響至為顯著。
第二,景德鎮御窯廠瓷畫有顯著的文人畫風痕跡。在明代,帝王多文化藝術素養不高并且宮廷著名畫家多不參與畫樣制作,因而明代御廠瓷畫多為吉祥圖案紋飾,文人畫風很少引入。而清代帝王則具有較高文化素養,其中如康熙、雍正、乾隆三帝酷愛文人書畫,個人書畫造詣水平亦很深,有的督陶官亦具有較高文人修養,如雍乾時期的唐英,書畫皆通,常自創具有濃郁文人畫氣息的瓷畫作品。因而清代御窯廠瓷畫的品味顯著高于明代御窯廠瓷畫。
最后,景德鎮御窯廠瓷畫具有明顯的中西合璧之風。與前代所不同的是,清宮中聘有不少西方傳教士畫家,并在宮廷中形成蔚為壯觀的中西合璧流派。宮廷中所創的琺瑯彩瓷即具有極濃郁的中西合璧特色。景德鎮御窯廠瓷畫中大量地融入了西方繪畫技法,如透視技法、明暗層次的處理等等。康熙青花瓷畫中即大量引入西方技法,而尤其以乾隆粉彩瓷畫的中西合璧之風至為顯著,不僅借鑒西方繪制技法,甚至直接以西洋人物、風景、靜物作為題材進行創作,使作品洋味十足。
責任編輯:陳莎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