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藝術設計高研班開班 傳承和發展鈞瓷文化
-
小陶陶
2019-08-28 中國網1447
8650
“我們應深入挖掘和學習傳統文化,把老祖宗留下的珍貴技藝繼承下來,融入到當代創作中來。”在北京陶瓷藝術館主辦的中國陶瓷藝術設計高端人才研修班開班典禮上,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陶瓷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張守智強調陶瓷藝術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性。
張守智從事日用陶瓷設計與教學逾六十年,是新中國陶瓷事業發展的見證者和親歷者,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記者專訪了這位“80后”。
中國網政協頻道:您作為這次研修班的發起人,開班的初衷是什么?
張守智:我們要發展當代的陶瓷事業,要深入理解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陶瓷文化,特別是前人創造的輝煌成就,由此掌握傳統制陶工藝的藝術規律,并應用到我們創作中去。
近年來,鈞窯出現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得到了各界認可。但鈞窯領域仍存在優秀設計人才嚴重匱乏、設計理念和當代審美意識不足等問題。
今天,我們要將速度往制度與創新上轉化。本次研修班以名窯鈞瓷為主,首次為來自禹州鈞瓷的優秀藝術家和北京的學者之間架起交流學習和專題性研究的橋梁,對進一步傳承和發展鈞瓷文化,對學界、收藏界各界都很有意義。
中國網政協頻道:這次研修班的教師與學員都有什么研究背景?
張守智:這些老教師研究經驗豐富,為宋代名瓷恢復作出了許多貢獻,多來自北京考古界、陶瓷科技界及陶瓷藝術教育界。比如說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莉英,她年輕時從師陳萬里、馮先銘,常深入一線考察,對宋代瓷器研究頗深;清華大學教授呂小莊專門研究材料,尤其專注釉色研究。
中國網政協頻道:北京陶瓷藝術館主辦了這次研修班,你認為該藝術館具有哪些功能和特色?
張守智:陶瓷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北京陶瓷藝術館立足于繼承和發展陶瓷文化,以“弘揚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打造科教平臺,樹立文創品牌”為宗旨,在開辦高研班外,還舉辦了宋代著名窯口的當代陶瓷展、高峰論壇與陶瓷藝旅,建立了國學堂,并定期舉辦陶藝體驗、非遺展示等傳統文化普及活動。
藝術館將傳播陶瓷文化與中小學教育有機結合,開設陶瓷科技與藝術等課程。
人物小傳:張守智,1932年生于天津。自幼習書畫。1954年入中央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陶瓷科,授教于徐悲鴻、王遜、肖淑芳、田世光、佐輝、鄧樹先生。畢業后入研究生班學習。1956-1998年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美術系教授設計?,F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陶瓷工業協會顧問,歷屆中國陶瓷創作設計評比評委,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評委,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委。
責任編輯:黃敬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