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藝術夢想義無反顧 王慶春“陶”醉其中十七年
-
小陶陶
2019-02-26 安慶新聞網2309
9250
王慶春是一名陶藝匠人,在制陶的路上已經走了17年。今年年初,他帶著自創的陶藝作品回到家鄉。記者來到宜秀區書畫小鎮藝術村的一處展廳,只見展廳里到處都擺滿了王慶春的作品,作品給人留下了簡潔、古色古香的印象,與王慶春的穩重、樸實渾然天成。“我的作品一般以傳統文化為內核,無論做什么,都不能丟了傳統,否則就浮而不實。”王慶春一邊和老朋友敘舊情,一邊閑話陶藝。“以前讀書的時候就覺得他天賦不一般,今天看到他的作品發現真的太美了。”他的好友李先生由衷地說道。聽到朋友的稱贊,王慶春只是笑笑,隨后向記者說起了他的故事。
放棄安逸的生活去追求夢想
從小就不按常理出牌的王慶春,一直選擇不走尋常路。雖然出生在教育世家,兒時的王慶春卻并不喜歡讀書,他偏愛的是繪畫。高中畢業之后,王慶春選擇去當兵,因為擅長畫畫,成為一名文藝兵,在部隊一呆就是四年的時間。
像其他從部隊退伍的年輕人一樣,1990年,25歲的王慶春回到家鄉,來到安慶石化煉油廠檢修車間當上一名管道維修工,在這個崗位上一干便是整整十年。
在安慶石化煉油廠檢修車間工作期間,王慶春除了出點黑板報,就很少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藝,平淡如水、兩點一線的日子就這樣慢慢地過著,不知不覺間就是十年的光陰。
有一次,王慶春的一位老同事退休了,沒想到這件在別人看來很平常的事情,竟然對他的內心產生了很大的觸動,王慶春感到這樣按部就班的日子不能繼續過下去了,骨子里那份對藝術的追求和渴望越來越強烈,他夢想著去迎接未知的挑戰,去闖出新天地。夢想是美好的,可是該怎么去實現呢?王慶春能想到的就是擺脫安逸的生活,自謀出路。
沒有彷徨太久,一旦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就立即去做。
打定主意的王慶春毅然做出了一個當時很多人認為不可思議的決定——放棄薪水不錯的工作去闖蕩一番。
十七年前,王慶春第一次接觸到陶藝,那時他已經將近四十歲,即將進入不惑之年的他卻本能地排斥“中年人”這個詞給大家帶來的刻板印象。
苦心孤詣 從產品升級到作品
辭職后,為了解決生計,王慶春做過一年的出租車司機,還和同學合作開過幾年的廣告設計公司。然而這樣的生活,并不是王慶春心中想要的。
直到2003年秋天的景德鎮之行,在參觀了一些陶瓷作坊后,王慶春心中對藝術無盡的熱愛被充分激發出來。
回憶起自己與陶瓷的初次親密接觸,那種一見鐘情的感覺王慶春至今還記憶猶新,“說起陶瓷,大多人腦海中浮現的是花瓶、杯碗等一些傳統的工藝品,然而實際上陶瓷的范疇很廣,太好玩了,能寫,能雕,能刻,能畫,各種工藝的成型太豐富了,我當時就躍躍欲試,很想馬上就動手!”
回家后不久,王慶春便和家人商量:“我要去景德鎮闖一闖!”用王慶春當時的話來講,人生不折騰,怎么可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折騰這點兒事情,承載了王慶春的人生追求與理想。
來到景德鎮之后,因為會畫畫的緣故,所以王慶春一開始就負責畫釉上彩、釉下彩的工序;后來除了做陶瓷繪畫外,王慶春也負責做產品設計。
“學手藝的過程是很苦的,需要有恒心、不懈堅持才會有所建樹。我每天都在忙著充電,學習如何調配釉藥、如何拉坯、如何燒窯……燒了許多試片,分清楚了做工匠與搞藝術的區別,也領略到陶瓷藝術的無窮魅力。”時至今日,和記者談起那些年的經歷,王慶春無比感慨。
陶瓷富于變化,不到最后出爐,你永遠不知道其最后呈現出的是什么樣的作品,這種摸索的樂趣和挑戰讓王慶春深深地沉迷其中,促使其不斷去嘗試。“創作過程中常常有種挫敗感,比如燒不出理想的釉色,可是我仍然樂此不疲,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嘗試,可能我骨子里就是不喜歡一成不變的人吧,越具有挑戰性的事物,對于我來說越發具有吸引力,我越愿意窮追不舍。”
雖然吃了不少苦頭,但是直到今天,王慶春仍然坦白地說,自己從不后悔當初做出的選擇。回憶起那一段時光,王慶春認為,正是那時候的人生歷練使他與陶藝結下了不解之緣。
王慶春告訴記者,“我清楚地記得當年最困難的時候,我的生活非常拮據,只能靠著啃饅頭、吃榨菜來解決溫飽問題。物質條件真的很艱苦啊,但是精神上非常富有,因為我始終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就會甘之如飴,心里就不覺得辛苦,這個過程中如果把快樂放大,痛苦也就縮小了。”
從手藝人到“守藝”人 努力做好本土文化
命運總是垂青不言放棄的人,王慶春用了三年多的時間,通過自己的打拼,事業漸漸有了起色,獲得了第一桶金,因此更加堅定地選擇走陶藝創作這一條路。
十七年間,王慶春創作了一大批陶藝作品,成功參與了多次大展,作品多次在國家級、省級比賽中獲獎。
其中王慶春的原創陶瓷綜合裝飾作品《傳承》,曾在2015年獲得全國陶瓷藝術大展銅獎、輕工業部和中國陶瓷工業協會舉辦的“大地獎”銀獎,這件作品也被王慶春視為創作最不易的作品,它整體上是一個兩面觀賞的燒制1320℃高溫陶瓷擺件,材質為仿紫砂色瓷泥,在一塊如隨形的石片狀上,一邊以中國磚雕、木雕元素雕刻出傳統風格的百姓喜樂圖,另一邊則用青花繪出《富春山居圖》的一部分,有紫砂、青花、磚雕、木雕、根雕等中國傳統元素。
對于所取得的成就,王慶春很謙虛,他告訴記者:“生活不是兒戲,也不能只講情懷,首先得生存下來,隨后再來談夢想,不過最重要的,我覺得是應該始終堅持工匠精神。”
近年來,王慶春積極參與全市傳統文化傳承授藝等活動,為地方文化的傳承盡一己之余力。他說,創作也好,傳承也好,首先要經得起自己內心的考量,經得起審美的檢驗,經得起世人的評說。
王慶春表示,下一步他打算將陶藝與安慶地方特色文化相結合。在他看來,如今,隨著書畫小鎮等文創基地的建成,迎合了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潮流,打破了過往產業單打獨斗、傳統單一的發展模式,積極推動相互促進、合作共贏的新型發展模式,對于陶藝以及其他傳統工藝從業者來說,在政府和專業平臺的幫助下,這將是把特色文化做大做強的又一難得機遇。
責任編輯:蘇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