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的瓷片墻見證德化千年陶瓷史
-
小陶陶
2021-07-22 泉州通客戶端1415
10060
瓷的品種有青花瓷、白瓷、彩瓷等
泉州晚報社·泉州通客戶端7月21日訊(東南早報記者陳小芬 吳嘉曉 實習生李思儀 通訊員林婉清 徐藝星 文/圖)德化,世界陶瓷之都。在德化,處處都能看見和陶瓷有關的東西。近日,記者在德化縣城寶美村的寶山路見到一棟三層古厝。古厝特別之處除了是土木結構外,更驚艷的是房屋內外的墻都是黃土砌成,而土墻布滿了碎瓷片,碎瓷片有青花瓷、白瓷、灰瓷、彩瓷等各個年代的陶瓷,可謂見證德化千年陶瓷史。
歸僑的陶瓷世家就地取材建大厝
古厝位于寶山路1號,建于1942年,歷經三年建成,是馬來西亞歸僑、德化人蘇榮華建造的。因坐落在德化鳳翥山麓,主人為它取名為“鳳翥樓”。古厝后面是德化的屈斗宮古窯址、祖龍宮、程田寺古街。程田寺古街是條千年古街,始建于唐末宋初,原名“陶瓷街”,是德化近代瓷業中心之一,系諸多名家制瓷學藝之所,曾是三明、大田、永泰通往永春、仙游、莆田等地的商貨中轉站,更是德化陶瓷運往泉州刺桐港,通向東南亞、歐美等海外國家的最主要商品集結地。
現如今住在古厝的是蘇家后人。68歲的蘇文聰是原來德化紅旗瓷廠的高級窯爐師。和德化眾多家族一樣,他們祖輩也以陶瓷為生。蘇文聰說,他的祖父在程田寺古街做陶瓷彩繪,1922年攜家人到馬來西亞,以種植橡膠為生。1930年,父親蘇榮華回國結婚,并在程田寺老街創辦陶瓷行,經銷德化陶瓷,產品除了銷往鄰近縣市區外,還遠銷東南亞地區。1942年,父親在海外胞弟等親眷資助下,在古街邊購置土地建大厝。
古厝墻上泥土夾雜著各類碎瓷片
“父親他們就地取材,泥土來自河道等周邊,砌起古厝的墻,這些泥土都夾雜著各類碎瓷片。”蘇文聰說,占地面積800多平方米“鳳翥樓”具有德化“戴云山筑”古民居的建筑特色,房屋除了柱子、梁、門窗是木頭外,墻都是夾雜著碎瓷片的黃土堆砌成的,墻體總高度8米多,為了防水,最下面一米左右由石頭堆砌,墻厚50-55厘米。因有人居住,如今的老厝二層和三層內外土墻都做了粉刷,只有最底層的內外墻仍為夾雜瓷片的黃土墻。
墻上瓷片越千年 現存完好古民居
撫摸著夾雜瓷片的黃土墻,指尖好像帶有那來自遙遠窯火的余溫,碎瓷片有瓷瓶、瓷碗、瓷碟、裝陶瓷的匣缽、燒陶瓷的窯磚等,瓷的品種有青花瓷、白瓷、彩瓷等,各個年代的碎瓷片都有,可謂跨越德化千年陶瓷史。
古厝墻上泥土夾雜著各類碎瓷片
德化縣僑史協會秘書長王金鐳告訴記者,十來年前,著名學者、收藏家馬未都到訪德化,當他來到寶山路遇見一座房子布滿碎瓷片的墻體時,驚訝萬分,安安靜靜觀察一個多小時,并贊嘆道“這墻,太有意思了”。
“今年2月,德化縣僑聯在做僑史文化調查時關注到蘇文聰他們這棟老別墅,這么有特色、有故事的房子有保護的價值。”王金鐳說,雖然他不知道馬未都看到的墻是否為蘇家的“鳳翥樓”,但“鳳翥樓”是目前德化縣城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大的土木結構古民居,蘇家人世代薪火相傳,是德化典型的陶瓷世家,房子不僅見證了德化近代陶瓷業,還蘊含著德化華僑艱苦卓絕的創業史,承載著沉重的海外游子的鄉愁。
布滿著跨越千年碎瓷片墻體的老房子,常常引人驚嘆。蘇文聰告訴記者,有位丹麥的老板對房屋的墻,非常吃驚,還用手要去摳下碎瓷片,結果表示“太牢固了,手指都疼了也掰不下來”。目前蘇文聰在馬來西亞的親屬超400人,雖然身處異鄉,但心系故鄉,親人們多次回國省親,每次回家都會在鳳翥樓拍“全家福”,以寄鄉愁。
責任編輯:陳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