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門釋戶道相通 三教從來一祖風 ——品讀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陳建陽作品

      小陶陶 2020-03-31   八閩藝術品鑒2067
      830
      0

             陳建陽,1979年生,漢族,德化赤水人,畢業于江西省景德鎮陶瓷學院雕塑藝術設計專業,師從蘊玉瓷莊第四代傳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蘇獻忠?,F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一級技師,泉州市第三層次人才,德化縣第二屆優秀青年人才,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得寶堂陶瓷文創工作室藝術總監。2018年10月在中國技能大賽暨第四屆全國陶瓷職業技能競賽總決賽中榮獲“全國陶瓷行業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中華傳統文化,由儒、佛、道三家為主流,匯聚了中華民族史上的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派生出詩詞、樂曲、雕塑、節日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德化,作為世界陶瓷之都,曾向海外輸出大量富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瓷雕作品,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關注與喜愛。出生并成長于德化的陳建陽,擅長在繼承傳統優秀技法上,融合現代審美理念,創作出古今兼備的新時代作品。

      《一葉一菩提》

      在傳統中繼承

             在所有題材創作中,陳建陽偏愛人物題材創作,在人物塑造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無論是觀音、羅漢、彌勒、達摩,還是古典仕女、傳統人物等,造型簡練大方、線條清晰流暢,人物體態自然、面部表情舒緩,再加以白瓷素凈典雅的特性,使陳建陽的人物雕塑更顯雅致。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雕塑特點,他博覽群書、研究史料,尊重傳統人物造像特點,于傳統經典中總結人物個性,又包含了當下人們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將中華優秀傳統精神濃縮在人物身上。

      《離騷》

             陳建陽以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為載體,匯聚了儒家仁、恕、誠、孝的君子品德修養??鬃咏嬃送暾摹暗碌馈彼枷塍w系,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其貢獻無人能及,開創私人講學之風,提倡有教無類,主張尊師重道,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其教學精神、理念、原則沿用至今,依舊經典。他在《萬世師表》中將孔子刻劃成一個傳統儒生的形象,身穿長袍、頭裹角巾、腳踏布履,衣著簡潔,線條流暢,雙手互握合于胸前,身體微微前傾,一派文人氣息撲面而來;眉毛下垂、眼睛微瞇,臉上帶著若有若無的笑容,予人以親近自然之感;天庭開闊、額頭飽滿、顴骨高聳、長須短髭,君子有道,圣人端方,體現出德侔天地、道貫古今的儒家精神。

      《萬世師表》

            釋迦牟尼所倡導的佛法具有強烈的利他情結,認為人生在世需要普度眾生,最大限度地顯現人性中的慈悲、和平、良善。在陳建陽創作的《釋迦牟尼》作品中,釋迦牟尼站立于蓮花臺之上,一手施“無畏印”狀,一手施“與愿印”狀,像是正為蒼生祈福,帶給眾生心安與堅強。釋迦牟尼的形體相貌遵循傳統造像中“三十二種相,八十種好”的法度規律,頭上為波浪狀的圓形隆起發髻,身著通肩式袈裟,左右肩分別覆搭衲衣邊角。臉部輪廓與東方人輪廓相近,造型簡單、寬袍大袖,面相圓潤豐滿,雙耳垂肩,慈眉善目,有著看透世間又保持初心的良善與通透。整體作品線條圓滑,在蓮花座上也見不到一絲鋒芒,寓示佛教圓融無礙的狀態。

      《釋迦牟尼》

      于時代中創新

            藝術是在求異中獲得生機的。陳建陽以中華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為根基,創作了一系列形神兼備、又包含古典神韻的作品。在人物創作上,他遵循傳統人物造像特點,又包含了現代藝術簡潔夸張的藝術手法,以表現道家思想的作品《道法自然》為例。道家思想有著“中華文化基石”之稱,主張道法自然,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認為是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國民思想的中心。

      《道法自然》

            老子便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瓷雕傳統造像中,通常是通過老子的動作形態、面部表情來展現老子肆意灑脫的道家精髓。而在作品《道法自然》中,陳建陽幾乎完全拋棄了傳統人物造像習慣,對老子進行大膽的變形,除頭部及雙手外完全看不出人體特征,整體造型呈瓢狀,胸膛向內深陷,仿佛要融于天地之間,又像是要包容世間萬物,一手懸于空中伸出食指向上指天,一手掌心朝外手指下垂示意大地,象征著回歸真我,不執于物,面部神態恬淡自如,似乎以最平淡、天真的心態面對囂雜的塵世,傳達一種脫塵出俗、仙風道骨、遨游“無為”之境的道家氣韻。

      《屈子行吟》

            儒家講人道,佛家求佛道,道家窮天道。經過長期的演變之后,儒釋道三家早已相互滲透,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去。陳建陽以“儒釋道”為題創作的系列作品,以三教創始人為雕刻對象,用瓷雕藝術語言溯源中華優秀傳統,解讀時代特征。既是對中華文明的濃縮呈現,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續接。


      責任編輯:陳美珠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