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磁州窯白地填黑芍藥紋鏡盒歷史介紹和用途

      小陶陶 2018-09-15   中華陶瓷網2006
      842
      0

            近日,在河北邯鄲中國磁州窯博物館,筆者邂逅了一組花卉紋瓷器。它們歷經千百年依然繁美似錦,獨有一種歲月沉淀之后的“芬芳”。林林總總的花卉紋瓷器中,我尤其喜歡這件金代白地填黑芍藥紋鏡盒(見圖)。

            鏡盒,是古代放置銅鏡的容器,是隨銅鏡出現應運而生的。銅鏡的歷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商周時期,當時的銅鏡主要作為禮器,至東周時期為王公大臣整理儀容所用,直到秦以后才逐漸的平民化,走入千家萬戶。因此,早在兩周時期,就出現了盛放銅鏡的長方形漆盒,以后歷代皆有用盒裝鏡的習慣。至宋金時期,銅鏡雖然已經較為普及,但對于平民百姓來說,銅鏡依然是一種奢侈品,自然要用精致的鏡盒來保存。中國考古史上,鏡盒屬于十分罕見之物,存于后世的磁州窯鏡盒,更是寥寥無幾。磁州窯中的鏡盒珍品,除中國磁州窯博物館這件金代白地填黑鏡盒外,另一件金代鐵銹花鏡盒收藏在南京博物院。元代以后,再無鏡盒類瓷器出土。至于其消亡原因,究竟是因為這種瓷器易碎,還是因為銅鏡的使用開始減少,或是婚嫁風俗的改易……目前尚無定論。

            這件金代白地填黑鏡盒,高5.1、直徑21.3厘米。鏡盒做工極為考究,這件鏡盒的盒蓋表面,又可分為內圓和外圓。外圓,由曲帶形連續回紋構成,這種紋飾俗稱“富貴不到頭”。連續回紋內,以雙勾填地的技法繪制出兩枝首尾相對的并蒂折枝芍藥,芍藥姿態生動,刻畫工整細膩,花蕊和花葉上的筋脈清晰可見,它們自由伸展、首尾呼應,富麗和諧。更令人叫絕的是,盒蓋與盒身的合縫處,繪有幾道簡化的卷草紋,只有把上下卷草紋對齊成圖,鏡盒才會嚴絲合縫。如此巧妙的設計,真可謂匠心獨運。

           獨具特色的花卉紋飾,是磁州窯表現最突出的藝術形式,自始至終貫穿于磁州窯發展的整個過程。作為民間瓷窯,千百年來,磁州窯瓷器與平民百姓朝夕相處,成為北方民間瓷器的典范。它的生產,既不受官府的約束,也不因王朝的滅亡更替而停燒,只為滿足不斷發展變化的市場需要。由于磁州窯面對著龐大的市場,為了迎合大多數消費者心理,工匠們選擇了群眾喜聞樂見的、獨具幸福內涵的花卉為題材。而且,紋飾取材以牡丹、芍藥、梅花、蓮荷等人們喜聞樂見的花卉為主,圍繞“富貴”“美滿”“吉祥”“如意”之類主題,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芍藥是中國傳統名花之一,與牡丹并稱“花中二絕”。《詩經·鄭風》說:“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可見古代男女交往,以相贈芍藥表達結情之約或惜別之情。一般說來,鏡盒多是作為嫁妝訂燒的,“并蒂折枝芍藥”紋飾有“花開見喜,好事成雙”寓意。

            宋金,是磁州窯藝術的最高峰。此時,磁州窯的花卉紋飾,工藝和圖案之豐富,也達到頂峰。金代白地填黑鏡盒,其制瓷工藝、繪畫技術都是當時高水平制瓷工藝的體現。采用白地填黑裝飾手法,需要在瓷坯未干時繪制圖案,這就要求畫工必須具備熟練的技巧,對所畫的紋飾做到胸有成竹,以比較快的速度一氣呵成。用這種畫法畫出的圖案,簡練、豪放、瀟灑自如——關于這一點,從鏡盒蓋上這對并蒂折枝芍藥即可見一斑,線條簡潔明快,構圖飽滿典雅,畫工非同一般。

      責任編輯:蘇曉薇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