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瑞峰獨創許氏“實心瓷塑”:堅守傳統 只為初心

      小陶陶 2019-01-07    海外網2024
      935
      0

      德化,地處“閩中屋脊”,“陶埴且以致遠”。德化名瓷,歷史悠久,馳名世界。其瓷塑題材之廣泛,形式之多樣,水平之高超,規模之龐大,延續之長久舉世第一,堪稱“世界瓷塑之都”,不僅在國內廣受歡迎,在國際上也飽受贊譽。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涌現出許多杰出的瓷塑名家。德化先后被評為“中國陶瓷藝術之鄉”、“中國瓷都”、“世界陶瓷之都”。

      在這片以白瓷著稱的土地上,藝術陶瓷更是百家爭鳴,大放異彩。其中許氏家族歷經七代人(許良西、許起蓉、許友義、許文君、許興泰、許瑞峰、許啟元)的不斷傳承,創造出獨樹一幟的“許氏瓷塑”藝術風格,更是德化瓷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繼承德化歷代瓷塑尤其家族傳統技藝的基礎上,致力于材質創新與藝術創新,在“瓷圣”何朝宗的寫意概括與“山湖祖”許氏家傳的精雕細琢之間找到了平衡點。作品嚴謹中求活潑,飄逸中求沉穩,奔放中求收斂,變化中求整體,傳統中求浪漫,工藝中求情感,開創了瓷塑的自由時代。

      許瑞峰


      堅守傳統,為那份不變的情結

      許瑞峰1969年生于德化陶瓷世家,是許氏瓷塑第六代傳人。父親許興泰是從事瓷塑藝術50多年、享譽海內外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三叔許興澤是擅長制作大型瓷塑的“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在家庭濃郁的藝術熏陶下,許瑞峰自小就對陶瓷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結下不解之緣。80年代中期,在父親創辦的作坊里,作為長子的許瑞峰挑起重擔。造型設計、打模、燒窯、注漿都要一手包辦。白天到國營瓷廠上班,晚上在家接著干活。90年代到2000年之間,德化陶瓷業飛速發展。西洋工藝的訂單和外銷瓷支撐下,德化涌現出許多大型企業。而對像許瑞峰這樣堅持走傳統藝術的人來說,卻還只是溫飽。許瑞峰說,那時做瓷雕,事事親力親為,不僅累且作品量少,而燒制好的作品卻很難賣出。但他始終堅信,德化陶瓷傳承千年,立足于世的還是瓷塑技藝。許家的家傳本領,還應該是堅守傳統。他相信堅持下去肯定會有迎來春天的一天。

      在陶瓷藝術創作中,許瑞峰認真汲取前人的經驗,積極向瓷壇前輩學習,不斷提高藝術涵養。在專業的道路上辛勤耕耘三十多年,他的作品深得收藏家、鑒賞家青瞇。作品七十八次獲得國家、省、部級嘉獎。并有二十六件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南海紫光閣、國家珍寶館、中國美術館、中國工藝美術館、英國珍寶博物館、福建省博物館、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館、德化陶瓷博物館等海內外多家文博單位收藏。其事跡載入世界名人錄。并于2015年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榮譽稱號;2018年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德化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仙女散花


      匠人的寂寞與堅守,考驗工匠技藝

      “做瓷塑最難的就是燒窯,坯和釉看著都很完美,一燒制可能就會產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一個工序失誤會導致整個作品損壞。”許瑞峰說,“大型瓷塑更是難上加難,成品率極低,十件大型瓷塑拿去燒,沒人敢講能有幾件是成功的,我有一件作品,燒制了五年才做成一件。”

      德化瓷塑技藝登峰造極者,是明代的何朝宗。為什么越懂行的人越推崇何朝宗呢?何朝宗手下的觀音神情似笑非笑,是創作者內在思想的表達。何朝宗將觀音的衣袖簡約概括的幾條線條,該有的衣袖翻轉、擠壓、拉伸和重力,都恰到好處地呈現在觀者面前。數百年來,多少人仿制渡海觀音,模仿到七八成者都很少。許瑞峰認為,功底基礎和靈性,都很重要。傳統技法還有很多值得揣摩和提升的地方,而并非“已經走到盡頭”。

      心經-自在觀音


             多少人制作觀音,為了制作衣紋而衣紋,是以為美。其實衣紋底下,是人物的肌體。假如把衣服“去掉”,身體結構都經不起推敲。“把身體傷了,手都裁斷了。別忘了袖口還有手從里面經過呢。”許瑞峰說,經過這么多年的手作,他感悟到衣紋的形成是有它的道理的。衣紋不應該是那么“乖”的,在人動作的受力下,應該是有微妙的“反作用力”的。創作者要能感受到這一層,就會反省到以前一些創作手法是不對的,技藝就會有所提升。

      獨創許氏“實心瓷塑”

      明陳懋仁《泉南雜記》載,“德化之白瓷……厚則綻裂,土性然也”。可見,德化白瓷燒制厚胎極難。實心瓷塑自古難題,許氏首創重寫瓷史。

      德化瓷塑早期為堆塑成型,明代發展為模印成型,民國開始注漿成型,今以注漿成型為主。瓷胎最厚者為堆塑,先實心雕塑然后掏空,因“厚則綻裂”、“十窯九敗”之故,堆塑漸被淘汰。今泰峰瓷坊,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歷千次之試驗,燒實心之瓷塑,超古人之厚胎,成一家之“瓷”。

      許瑞峰創作的“實心瓷塑”因無掏空、全實心,填補了世界陶瓷史之空白。其實心堆塑,件件孤品;其實心模印,成型與燒制極難,成功率極低。鑒此,“實心瓷塑”升值空間大、速度快,極具藝術價值與收藏價值。


      中華紅:鹿頭尊


      專攻傳統瓷塑,開創“中華紅”、“寶石釉”

      許瑞峰專攻傳統瓷塑。但許瑞峰并不滿足對傳統瓷塑技法的嫻熟運用,他不斷努力在科學與工藝、生活與藝術、物質與精神、傳承與創新之間尋找突破口。2000年,他率先發明了陶瓷高溫紅色釉“中華紅”和“寶石釉”,填補了該領域的國內空白,并風靡陶瓷業界,為德化陶瓷增添了鮮艷奪目的色彩。

      “中華紅”的誕生,不僅圓了陶瓷藝人的“大紅”夢,而且與中華民族的“紅色情結”產生了強烈共鳴,出現了獨特的“紅瓷”文化現象。許瑞峰研制的紅釉瓷,歷經無數次的試驗,最后他選擇了其中的一款,并被國家領導人李鐵映命名為“中華紅”。

      在釉藝創作和研究過程中,許瑞峰不僅對紅釉的研究首屈一指而且在多彩結晶釉的研究也是成就斐然。他成功研制出了窯變多彩結晶釉,在陶瓷界中產生了極大的反響。該釉藝也被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鐵映命名“寶石釉”。“寶石釉”是窯變釉中的璀璨明珠。這種釉在1350度高溫熔融後,經緩慢冷卻,釉中的結晶性物質處于過飽和狀態,從而析出呈美麗花紋的晶體。結晶釉有高溫和低溫兩種,有單色和復色之分,晶花有細晶和粗晶兩種,“寶石釉”是屬于高溫、粗晶、復色結晶釉,堪稱窯變結晶釉中最名貴的品種。由于釉料的成分靠‘人巧’,而燒成氣氛則靠‘天工’故有“一為天工,二為人巧”之說。寶石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件件為孤品。

      許瑞峰說,令人欣慰的是自己的兒子許啟元很爭氣,已經是科班出身的許家第七代傳人,已經臨摹創作許氏家族傳統二百多件套作品,也受到大眾認可。作為父親的許瑞峰沒有為兒子預設道路,而是讓他自由的探索,尋找自己的方向。正如“啟元”這個詞所包含的那份意思,為許家的瓷塑帶來一份新的希望,開啟一段新的發展歷程。接下來他要把“泰峰藝術館”這個從小就有的夢想完成,收集許家前五代先人的作品,在藝術館做展示,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許氏瓷塑”,認識德化白瓷。

      許瑞峰這份堅守的信念,是一種對于瓷塑藝術摯愛不變的情懷,這種情懷與格局,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大師才可以具備的。(圖文/李藝凡)


      藝術家簡介

      許瑞峰,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德化瓷燒制技藝)國家級傳承人,全國優秀青年工藝美術家,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等。


      責任編輯:黃敬偉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