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汀溪古窯火不熄 珠光青瓷再揚名

      小陶陶 2019-02-27   福建日報1263
      875
      0

      遠道而來的外國友人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學習拉坯

      非遺傳承人莊友誼帶領孩子們參觀柴窯

             汀溪水庫位于廈門同安汀溪鎮,庫區有延燒宋元兩代的汀溪窯址。據《同安縣志》載,汀溪窯始建于宋,主產青瓷,品類包括碗、盤、碟等。其中一種釉潤、深腹、斂口、小圈足的小碗,被日本茶道開山之祖村田珠光譽為茶道至品,并應其之名,命名為珠光青瓷。

           珠光青瓷曾是外銷瓷的“霸主”。南宋寶慶年間,趙汝適任福建路市舶司兼權泉州市舶使,其撰著的《諸蕃志》記載:珠光青瓷與福建地區所產的其他陶瓷,通過泉州港行銷于亞洲各處及東非海岸一帶。然而,宋元以后,由于海禁、產品更替等諸多原因,繁盛一時的珠光青瓷漸漸衰落,連同其制作技藝,淹沒于歷史長河之中。

           雖然汀溪古窯窯火不再,但當地的陶瓷學者和從業者從未放棄。他們通過反復嘗試,重新掌握了這項燒制技藝,入選省級非遺項目,并重燃窯火實現規模量產。如今,從業者還致力于把珠光青瓷延伸服務于文創、旅游、教育等方面,期待再現昔日輝煌。

           跨越千年的古窯

           每逢枯水期,汀溪水庫庫區內的汀溪窯址便會露出水面:無數的瓷片、匣缽片和磚碎鋪展在腳下,一眼望去盡是滄桑。這里是閩南最大的青瓷產地遺址,已于上世紀60年代列入第一批省級文保單位。而它被發現的過程,卻帶有偶然的色彩。

           據《廈門文物志》記載:1956年,同安修建汀溪水庫,意外地在水庫工地發現大量窯渣瓷片、窯具。當年冬天,故宮博物院的陳萬里等陶瓷專家到場考古調查。調查發現,庫區有多處相對獨立的窯址,分布面積超過4萬平方米,已發現燒窯遺物堆積11處,龍窯窯爐遺跡12處,饅頭窯窯爐遺跡2處,其中發掘的2座龍窯,長度均超過50米。

           事實上,汀溪窯只是其中一處。《同安縣志》載:當地先后建宋窯五處,除汀溪窯外其余四處為許坑窯、城郊窯、上山頭窯、窯頭窯,主產均為青瓷。此后多次文物普查查明,在福建還有45個市縣的百余處窯址主燒或兼燒這類青瓷,統稱為“同安窯系”。

           陳萬里發表于《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第9期的《調查閩南古窯址小記》一文中,證實汀溪窯這些含卷草紋和篦紋青黃釉的器具,就是遠銷日本的珠光青瓷。福建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栗建安研究員同樣認為,日本鐮倉海岸等地出土的珠光青瓷系汀溪窯遺址燒造。

           珠光青瓷得名背后,有一段關于中日交流的佳話。汀溪鎮文化站站長劉良鎮介紹,15世紀,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將禪導入茶文化,開辟茶禪一味的“草庵茶風”,因此被譽為日本茶道的“開山之祖”。村田珠光鐘愛來自汀溪窯的青瓷,用其作為茶盅,并稱之為“茶道至品”。

           珠光青瓷淡泊清雅,令人愛不釋手,其之所以能享譽海外,還因為當時發達的海運。據《諸蕃志》載,當時福建地區所產陶瓷,外銷范圍囊括整個亞洲和非洲的許多地區。劉良鎮說,宋元時期由泉州港外銷的路線主要分成三路,三路航線都發現了珠光青瓷。2007年,西沙華光礁1號考古發掘中曾大量出水珠光青瓷。“南海一號”海底沉船中,亦可見到珠光青瓷的身影。

           然而,宋元以后,繁盛一時的珠光青瓷漸漸衰落,連同其制作技藝都失傳了。

           斷層技藝今重續

           汀溪古窯址被列入省級文保單位之后,因種種原因并沒有開發。可貴的是,雖然古窯窯火不再,但當地陶瓷學者和從業者并未放棄重新掌握這門燒制技藝的努力。

           洪樹德祖籍同安,退休前是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從事陶瓷研究50余年。十幾年前,第一次探訪同安汀溪窯址時,無論是10多條或在水底或顯露出來的龍窯,還是散落各處的古樸瓷片,都讓他驚嘆不已。“我是同安人,又是做陶瓷研究的,同安曾經有這么好的青瓷,如果不將它復原,會是我一輩子的遺憾。”

           按照常理,研究瓷器都是從表面釉色開始,只要弄明白釉色,制作成功率就很高。“可是珠光青瓷不是這樣。”洪樹德潛心分析歷史瓷片,從釉色、材料、溫控等方面著手,燒壞了多少數都數不清,卻沒辦法做出與撿回來的殘片一樣的成色。

           洪樹德想到,釉料由草木灰與石灰搭配,草木灰種類很多,單種試驗效果都不理想,會不會是多種植物的混合型草木灰料?抱著這個想法嘗試,終于,他在2008年燒出滿意的珠光青瓷。在洪樹德的推動下,如今,珠光青瓷燒制技藝也入選了省級非遺項目。

           珠光青瓷同樣引起同安青年莊友誼的注意。作為汀溪當地人,他從小就喜歡陶瓷文化。此前,面對多位友人“廈門有什么特色伴手禮”的詢問,無言以答的他在尷尬中想到,珠光青瓷兼具觀賞性與實用性,而且“很廈門”,是最好的“代表”。這也促成他投入珠光青瓷的研究與生產。

           莊友誼從古玩市場、藏家手中購買珠光青瓷,并到同安古窯遺址收集古瓷片進行研究。經過翻閱比對大量文獻資料,數千次反復試驗,最終也燒制出與宋元時期極為相似的珠光青瓷。“釉用的是草木灰,燒窯用的是柴窯燒,我們燒制的材料、方法已經很精確了。”他說。

           “不單要復古,還要持續創新。”在洪樹德看來,珠光青瓷曾蜚聲海外,如今燒制技藝已被重新掌握,應該再現輝煌。為此,他創立陶藝工作室,主要從事同安汀溪窯珠光青瓷的創作與生產,制作碗、碟、茶具和香爐等,產品定位于高端文化禮品范疇。

           推陳出新拓空間

           莊友誼也認同“讓珠光青瓷再次走向世界”的觀點和嘗試。不過他認為,珠光青瓷在古時是一種常見的日用品,現在同樣該“進入尋常百姓家”,如此才會更有生命力。

           為此,莊友誼在汀溪鎮褒美村建起一個建筑面積約3000平方米的千境國際當代陶藝村,并在柴燒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他說,柴窯燒制一次耗費的柴禾多,而且成品率極低、效益不高,不適合批量生產,因而對珠光青瓷的燒制技術和過程進行改進,用電窯、氣窯制作,日產量最高可達280至300件。

           “我們一方面與中茶、廈茶等企業合作,把珠光青瓷作為茶葉的配杯,另一方面,利用商會的資源優勢推廣,基本上覆蓋了一、二線城市,產品一上市便銷售一空。”莊友誼說,他們帶著珠光青瓷參加文博會、茶博會等各種專業展會,此外還到俄羅斯、日本、新加坡等國推廣銷售,進一步開拓市場。

           不過,莊友誼也坦承遇到一些亟待突破的困難。首先,珠光青瓷仍然是一個小眾市場,雖然企業經營不錯,但年銷售額在200萬元左右,沒有規模效應。其次,珠光青瓷與近來聲名鵲起的建盞相比,影響力仍顯不足。即便在珠光青瓷備受推崇的日本,由于產品受限于生產設備、標準等,認可度也有待提高。

           “建盞有明確的評判標準告訴大家好與不好,而珠光青瓷缺乏這樣的標準。”莊友誼呼吁相關專家介入,制定行業標準,也希望更多人加入研究、生產與銷售行列,一起將珠光青瓷發揚光大。

           莊友誼通過同安珠光青瓷非遺傳習中心開設“走進非遺”和“非遺進校園”兩個項目:前者吸引對珠光青瓷感興趣的海外僑胞以及到廈門旅游的外地人士,在講座中普及推廣;后者則是進入校園,對感興趣的學生進行培訓,目前已有600余名學生通過培訓。

           “我計劃在未來5到10年內,把陶藝村發展成為集藝術創作、創意市集、藝術實訓、展覽展示、創業孵化、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創意產業基地,與其他從業者一起,帶動同安陶瓷量產和旅游發展。”莊友誼說。

      責任編輯:蘇曉薇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