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窯火匠心”兩岸情

      小陶陶 2020-12-24   新華網1260
      991
      0

      新華社福州12月18日電(記者 許雪毅 劉英倫)來自臺灣高雄的李詩維,以“窯火匠心”為題,和大家分享她對福建德化現代柴燒陶瓷技藝的認識。她期待德化好好利用傳統優秀陶瓷文化,發展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現代柴燒工藝文化之路。

      李詩維是在近日舉辦的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學術研討會上說這番話的。她的頭銜是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副教授,這是她10月剛獲得的新身份。

      李詩維把自己對柴燒陶瓷的癡迷形容為“對火的著迷”。10年前她在高雄中山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時,曾跟隨老師走訪臺灣多個陶瓷大師工作室。她看到匠人守在高溫窯爐旁辛勞工作,有時會因煙囪倒灌風而被一把火燒掉眉毛和頭發。“明明那么辛勞,他們卻甘之如飴,這種執著打動了我。”她說。

      在臺灣陶瓷重鎮鶯歌,李詩維親手完成了裝窯、封窯、燒窯和出窯的全過程。2015年,她辭去在臺灣的工作,來到北京,進入清華大學攻讀工藝美術博士學位。她說,“我對中國傳統陶瓷非常向往,我的人生一定要有一段時間來到大陸。”

      如今,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任教,39歲的李詩維對當地陶瓷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注意到,近年來在“復興傳統工藝文化”的理念衍生下,德化大力推廣和扶持柴燒陶瓷工藝,石鼓、仙境兩個村出現不少柴燒工作室,并借此形成了快速成長的柴燒陶瓷產業鏈。“這種傳統應該保留下來,因為這是德化長期積累形成的地域陶瓷文化。”

      目前,李詩維正在德化尋找合適地點建立個人柴燒工作室。她說,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她都想留在大陸追尋自己的藝術理想。“我想去的地方太多,廣西、云南……所有有窯的地方我都想去。”

      比李詩維小一歲的德化陶瓷藝術家李璋高,是此次雙年展陶瓷雕塑類作品金獎獲得者。去年初,他曾到臺灣走訪交流。在鶯歌,他看到匠人們沉下心來,對作品精心雕琢,“即使一個小茶杯,也像做藝術品一樣對待”。

      作為從事陶瓷行業近20年的青年藝術家,李璋高看到臺灣陶瓷藝術的優勢,那就是對傳統文化、國際視野和美學追求的堅持。他從臺灣陶瓷匠人的“匠心”中獲得啟迪。在個人工作室里,他要求學生“坐得住”,不僅要學習手頭技藝,還要錘煉美學修養。

      另一方面,李璋高為德化陶瓷業的優勢感到驕傲。“無論主題、構思還是雕塑手法,我們德化陶瓷藝術家在不斷創新。另外,從材質、技術到人員,德化陶瓷產業化做得很好。”

      德化陶瓷博物館館長鄭炯鑫認為,“德化完備的陶瓷產業鏈和臺灣前沿的設計理念可以有機結合,創造出新機遇。”

      鄭炯鑫介紹,2008年和2012年德化陶瓷博物館曾兩次攜帶展品赴臺舉辦展覽,德化白瓷展品深受臺灣民眾喜愛。平時德化舉辦一些陶瓷活動,也經常能看到臺灣陶藝人士身影。“兩岸陶瓷業界交流頻繁,產業合作空間廣闊。”他說。

      責任編輯:陳美珠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