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窯址(尾林—內坂窯址、屈斗宮窯址):梯航萬國中國白

      小陶陶 2021-05-20   泉州通客戶端1942
      1303
      0

      寶藏名片

      地處泉州西北山區腹地的德化窯系屈斗宮窯址和尾林—內坂窯址,是10到14世紀泉州地區最繁忙的外銷瓷生產基地之一。

      德化窯是中國陶瓷文化發祥地之一,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它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輸出商品生產的代表性窯址,古代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也為中國手工業史、陶瓷史、海外交通史、對外貿易與經濟交流史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

      制瓷技術是古代中國的一項偉大發明。從10世紀開始,瓷器就成為中外貿易中最大宗的商品之一,風靡世界的瓷器成了中國的代名詞——“china”。

      泉州海外貿易的發展大力推動了當地陶瓷業的繁榮。在10到14世紀,各類窯場遍布泉州城內外,現已發現外銷陶瓷窯址150多處,分布之廣穩居中國第一。其中,最著名的窯場有德化窯、磁灶窯等。

      距泉州古城130公里的德化縣,境內山多、水足、礦富,為德化千年瓷都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據《德化縣文物志》記載,目前德化縣境內發現的古窯址多達239處,其中青銅時代1處,唐代1處,宋元時期42處,明代30處,清代177處,民國時期55處。這些窯址遍布德化全境,很多窯址規模大,延燒時間長,有的從宋元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

      內坂窯出土的米黃釉碗(宋代

      尾林窯址出土的蝴蝶紋洗(宋代

      宋元時期,得益于泉州海洋貿易的繁榮,德化窯迅速崛起。那時,德化境內窯場林立,生產規模龐大,瓷器品種豐富多樣,在器形與紋飾上迎合海外市場需求,其產品大量銷往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當今世界各地的考古中,德化瓷被頻頻發現,備受矚目。

      作為研究中國古代南方窯爐技術體系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資料之一的屈斗宮窯址,以及橫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尾林窯址,甚至到明代以“釉面晶瑩光亮,乳白似象牙,如凝脂凍玉,美不勝收”聞名于世的“中國白”,都承載著德化瓷器焙燒的千年記憶。

      宋代窯具

      傘狀支燒具

      德化先進的制瓷技藝、窯爐筑造技術以及龐大的生產規模,彰顯出泉州作為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強大的產業能力和輸出能力,甚至吸引日本“陶祖”加藤四郎,于南宋年間不遠萬里至德化學藝。

      在10到14世紀,德化窯告別了自給自足模式,一躍成為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以“外銷為主、內銷為輔”的外銷陶瓷生產基地,由此蜚聲海內外,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和影響。

      ■本期執行:東南早報記者 林福龍 陳小芬 吳嘉曉 實習生 林燦鑫 ■手繪圖:樊云均


      世界瓷都千秋窯火 見證“海絲”商貿盛況

      【記者見聞】

      翻山越嶺探古窯 匠心瓷魂世代傳

      德化多山,植被茂盛。就在這綿延群山之中,豐富的礦產造就了德化得天獨厚的制瓷條件,獨特的陶瓷工藝自夏商至明清,傳承數千年。伴隨著宋元時期泉州港的繁榮,德化瓷器更是走出國門,蜚聲四海,贏得了世界贊譽。日前,記者一行驅車前往素有“世界陶瓷之都”美譽的德化縣,探尋這“一窯跨千年”的古窯址。

      屈斗宮窯址

      德化制瓷歷史悠長,境內古窯星羅棋布,其中著名的屈斗宮古瓷窯址就坐落于德化縣城東隅。破寨山南坡上,一座紅磚厝式的建筑靜靜地佇立著。推開大門,內部別有洞天,只見一條紅色回廊沿山而筑,回廊下的古窯遺跡,零星瓷器殘片散落其間。千年前,匠人們便是在這里架起柴堆,燒起窯火,一件件精美絕倫的瓷器由此誕生。

      屈斗宮出土的米黃釉錦地花卉紋粉盒(元代

      此山南麓還有一座供奉著窯神林炳的祖龍宮廟,與屈斗宮窯址相鄰。相傳北宋年間,德化人林炳嘗試建造大窯,但屢試屢敗,后經玄女托夢點撥,終建成。后人為紀念林炳的功績,將他奉為窯神,每次燒窯前都來祭拜祈福,保佑窯火旺盛。

      尾林窯與內坂窯位于德化三班鎮,坐落于山林間,兩窯僅一溪之隔。窯址皆順山勢而建,四周林木繁茂,適合就地取“柴”;而古時此處溪水充盈,亦便于匠人們行舟運貨、取水制陶。在這里,上等優質的陶土、德化匠人的巧手、日臻先進的窯爐,共同造就了德化瓷器溫潤如玉、白如凝脂的特性。

      沿山路而行,窯爐、作坊、水渠等遺跡隱約可見,四周散落著的古代瓷片仿佛是一塊塊歷史碎片,讓我們仿佛重回曾經熱火朝天的制瓷場景。

      宋元泉州,海外貿易興盛,船舶如織,藩商云集,德化瓷器便是最重要的外銷商品之一。一件件巧奪天工的陶瓷精品被裝載進商船,運送往世界各地,成為中國的獨特名片。時至今日,德化陶瓷產業的神話仍在延續。

      【專家講述】

      全國罕見!一窯橫跨宋元明清

      “德化陶瓷始于夏商,興于宋元,盛于明清。”聊到德化千年陶瓷發展歷程時,德化縣陶瓷博物館館長鄭炯鑫介紹,屈斗宮窯基的發現,證明自宋元以來,在德化尚存一種古老的“雞籠窯”窯爐類型,填補了德化窯爐發展歷史的一個空白,是研究中國古代南方窯爐技術體系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資料之一。

      屈斗宮德化窯遺址

      “一眼千年” 尾林窯跨四個朝代

      尾林窯、內坂窯遺址位于德化縣三班鎮,是德化窯遺址群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福建博物院曾組織隊伍對尾林一號窯、內坂二號窯進行考古發掘。

      宋元德化窯展示館

      “尾林窯址考古發掘揭露的四座窯爐橫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這處窯址第一次較為完整地揭示德化窯從宋元時期的龍窯至明清時期的橫室階級窯的發展演變過程。在遺址點,從山上往山下望,宋、元、明、清的窯爐依次排布,十分罕見,堪稱‘一眼千年’。”鄭炯鑫介紹,該窯填補了德化窯古代窯業技術史的缺環,為展示德化古代制瓷工藝技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材料。

      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羊澤林研究員表示,2020年的考古發掘中,作坊區發掘首次填補了德化古代窯業在瓷土加工、制瓷工序上的缺環。那次發掘還采集了200多件不同時代、不同釉色、不同窯址標本的胎釉成分數據,結合歷年標本的測試成果,初步建立德化古窯址標本數據庫,為開展德化窯的綜合研究奠定了基礎。

      另悉,未來將在尾林窯、內坂窯遺址范圍內,規劃考古遺址公園。屈斗宮窯址與祖龍宮區域將規劃成城市遺址公園,“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更好地保護遺址,傳播千年陶瓷文化”。

      日本“陶祖” 不遠萬里到德化學藝

      “南宋年間,德化制瓷技術傳入日本,甚至有日本人不遠萬里來德化取經。”鄭炯鑫稱,德化瓷器歷來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輸出品,與絲綢、茶葉并譽于世界,有“東方藝術珍寶”之稱。

      據木宮泰彥《日中文化交流史》一書載稱,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本人加藤四郎曾隨永平寺的禪僧道元入宋,到德化窯學習建窯、制瓷技術,回國后在日本瀨戶設窯燒制陶瓷,為日本制陶技術開辟了新紀元,后世尊加藤四郎為日本“陶祖”。加藤四郎將德化制瓷技術帶至日本,也書寫了中日文化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話。另據鈴木已代《窯爐》一書稱,日本將連室型窯稱為“串窯”,概為間接地從中國福建流傳過去,福建的德化窯估計為日本“串窯”的始祖。

      中國瓷器進入歐洲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只有王公顯貴才能消費,瓷器成了各國王室相互效仿、彼此攀比的“硬通貨”。中國的瓷器被視為珍品,甚至被稱為“白色的金子”。

      據悉,1999年5月,清代道光年間沉船“泰興”號出水,打撈出的35萬多件瓷器都是清代的青花瓷,其中很多瓷器便來源于德化梅嶺窯。此外,2007年8月打撈出水的南宋沉船“南海一號”上,相當一部分瓷器產自德化。“這從一定程度反映了當時德化制瓷技術的高超水平,也說明中國陶瓷是海上絲綢之路最直接的見證物之一,是中外經濟、文化和藝術交流的承載物。”鄭炯鑫表示。

      【護遺者說】

      漫山遍野尋窯址 向村民宣傳護窯

      今年72歲的單金對是德化縣龍潯鎮高陽村人,祖輩從事燒陶業,讓單金對對陶瓷很感興趣,特別是燒陶的窯。雖然他從事的是種茶行業,但對德化陶瓷、德化窯的熱愛深到了骨子里。在單金對10來歲時,他的祖父常對他說:“德化人以陶瓷為生,窯就是陶瓷人的命根子,要愛護它,才能知道老祖宗是怎么制作出瓷器的。”而今,謹記祖父教誨的單金對,走上護窯路已一個多甲子。

      單金對

      年少時走上護窯路

      高陽村是陶瓷古村,制瓷歷史悠久,境內有明清時期的古窯址二十多處。宋初,高陽村即是德化四大瓷村之一,其生產的瓷器通過“瓷幫古道”暢銷海內外。

      單金對回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高陽村很多人不制陶瓷,窯爐也閑著。為了開荒種田,不少村民將目光投向窯址,拿著鋤頭要掘除。得知此事后,他挨家挨戶勸說:“德化是陶瓷城,靠陶瓷吃飯,咱的窯千萬不能毀掉,以后有機會了,我們可以用這些窯燒陶瓷。”“老祖宗留下的財富,要保護起來,讓后代學習研究怎么制陶”……那年,單金對16歲,是名中專生。村民想著他是讀書人,眼光看得遠,講的也有道理,就紛紛放下了鋤頭。

      從那時起,單金對走上護窯路,向村民宣傳保護窯址的意義,閑時他就到山中尋訪散落在村里的窯址。1993年,單金對在村里的一處山坡發現散落的瓷片,詢問村中老人,得知這是一處清朝中期的窯址,名為松柏林尖窯。單金對很是興奮,立即向村干部匯報。單金對說,此窯址在德化陶瓷志書中亦有記載,但具體地點不詳。此次發現確定了松柏林尖窯的具體位置,讓這座古窯址得到就地保護。

      因單金對對高陽村窯址的熟悉,村里請他參與窯址的挖掘與保護。挖出的瓷片送給專家鑒定。至今,村里20多處古窯址都被保護了下來,目前村中有1000多人從事陶瓷行業。

      供奉窯神林炳的祖龍宮

      祭“窯坊公”祈瓷豐

      單金對的祖父燒制的是日用陶瓷,以大茶壺居多。每次祖父準備起火燒窯,都會先祭奉“窯坊公”。祖父告訴他,“窯坊公”掌管著窯爐,祭祀“窯坊公”后,燒出來的瓷會特別漂亮。這樣的儀式,德化做陶瓷的人都懂。

      “窯坊公”指的是德化窯爐革新的先驅——林炳。林炳為北宋德化寶美(古稱“窯臺”“草埔尾”)人,立志將小窯建成大窯,但屢試屢敗,最終在夢中經過仙女指點,成功改進窯爐建造技術,建成大窯,并將建窯技術傳授四鄉,深得群眾愛戴。當地人建了“祖龍宮”供奉他,尊其為窯神“窯坊公”,每年農歷五月十六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

      祭祀“窯坊公”習俗已千年有余,讓人感興趣的是,祭祀所用的并非美味佳肴,而是新做出來的陶瓷樣品。據說,這種祭祀方式在閩南眾多的廟宇中是獨一無二的。德化當地的陶瓷從業者說,人們以此來紀念窯神的革新精神,也祈愿在陶瓷生產制造中能順利如意,這已成為德化陶瓷文化重要活動之一。

      相關閱讀:

      國內外發現的 宋元德化窯瓷器

      西沙“華光礁一號”宋代沉船、“南海一號”宋代沉船、菲律賓馬尼拉圣安娜遺址等一系列國內外考古發現表明,德化窯陶瓷是宋元泉州港海外貿易的重要外銷產品。“南海一號”宋代沉船出水遺物豐富,其中德化窯瓷器約占三分之一,主要產品是青白瓷盆、碗、盤、罐、碟瓶、執壺等。

      在菲律賓的古窯址和古墓葬發現了數以千計的德化窯白瓷。器形有執壺、軍持、罐、瓶、高足杯等,瓷器紋飾有蓮花瓣、卷葉、牡丹、飛鵝、線紋、萬字符號、水生植物、玫瑰花等。

      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沉船出水文物主要是鐵器和陶瓷,較完整的陶瓷器超過12000件,大部分來自福建,以德化窯產品為主。

      文物大事記

      ●1961年,經福建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屈斗宮窯址被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國務院公布福建省屈斗宮德化窯遺址(包括三班、蓋德、龍潯、潯中四個鄉鎮的宋至明代遺址)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窯址西側樹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標志。

      ●1989年,成立德化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負責屈斗宮德化窯遺址文物保護管理工作。

      ●1996年,省政府公布屈斗宮德化窯遺址保護范圍。

      ●2000年,屈斗宮德化窯樹立文物保護標志牌40個。

      ●2005年,編制屈斗宮德化窯遺址“四有”文字、圖片等紙質檔案。

      ●2006年,德化瓷燒制技藝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6年,省文化廳、省住建廳公布屈斗宮建設控制地帶。

      ●2017年,德化縣文物管理部門委托專業機構編制德化窯遺址總體規劃,并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批。

      責任編輯:陳美珠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