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窯望千年 續寫華章
-
小陶陶
2021-07-29 泉州晚報1238
14520
世界陶瓷之都德化,再添世界文化名片。
7月25日,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德化窯址(屈斗宮窯址、尾林—內坂窯址)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遺產點之一,一并列入遺產名錄,成為首次瓷窯類的世界文化遺產。
古往今來,德化窯火不熄,碓聲不絕,外銷不輟。步入世界遺產時代,德化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論述,賡續海絲文明,擦亮德化窯址文化遺產名片,續寫“千年瓷窯”的新時代華章。
?記者 顏雅婷 通訊員 涂傳定 文/圖(除署名外)
橫跨四朝窯址作坊遺跡
實證宋元海絲商貿盛景
窯跨古今,瓷通四海。
德化燒制陶瓷的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在3700多年前的夏商時期,在德化縣三班鎮遼田尖山上,先人們就開始制作原始青瓷。“可以說,德化是中國陶瓷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德化縣陶瓷博物館館長鄭炯鑫介紹,進入宋元時期,受益于泉州海洋商貿生意的繁榮,德化窯迅速崛起。
內坂窯址瓷土加工作坊遺跡 (陳小陽 攝)
彼時,德化境內窯場林立,生產規模宏大,瓷器品種豐富多樣,尤以青白瓷、白瓷為代表,在器型與紋飾上廣泛迎合海外市場需求,產品大量銷往東亞、南亞、東南亞、西亞以及東非的許多國家和地區,成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輸出商品。據馮和法文章記載,“宋末,荷蘭人由福建販運瓷器至歐洲,價值每與黃金相等,且有供不應求之勢”,文中“福建”指當時的泉州港,瓷器則主要來自德化。
“遠銷海外的德化陶瓷,在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都有收藏或出土,于沉沒的海船中亦多有發現,是古代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鄭炯鑫表示,宋元以來,德化窯一度成為外銷陶瓷的商品生產基地,被譽為“千年瓷窯”。
如今,星羅棋布分布德化各個鄉鎮的古窯址,則是“千年瓷窯”的有力實證。
據《德化縣文物志》記載,截至目前,德化縣境內發現的古窯址多達239處,遍布德化18個鄉鎮,其中,青銅器時代1處、唐代1處、宋元時代42處、明代30處、清代177處、民國時期55處。這些考古發掘的古窯址中很多規模大,延燒時間長,有的從宋元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豐富的瓷土礦、森林資源和發達的水系,為德化陶瓷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鄭炯鑫介紹,縱觀德化窯古窯址,均可見這幾個顯著特點。其中,宋元時期德化外銷瓷窯址——尾林—內坂窯址、屈斗宮窯址,則是典型代表。
位于德化縣三班鎮的尾林-內坂窯址發掘現場
2020年3月6日,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正式進駐尾林—內坂窯啟動考古發掘工作,共發掘窯址和生產作坊面積400多平方米,出土宋至清代青白瓷、白瓷、青花瓷標本數千件。
“通過考古,首次在一個窯址中揭露4座橫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并有疊壓打破關系的龍窯、分室龍窯、橫室階級窯,較為完整地展現了德化窯從宋元時期的龍窯至明清時期的橫室階級窯的發展演變過程,填補了德化古代窯業技術史的缺環。”福建省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羊澤林表示,作坊區的發掘填補了德化古代窯業在瓷土加工、制瓷工序上的缺環,為完整展示德化古代制瓷工藝技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材料。
而在1976年就進行考古發掘的屈斗宮窯址,則證明了自宋元以來,在德化尚存一種古老的“雞籠窯”窯爐類型,填補了德化窯爐發展歷史記載的一個空白,是研究中國古代南方窯爐技術體系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資源之一。
發掘保護與展示并重
遺址公園讓瓷史可觸可感
自1961年屈斗宮窯址被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來,德化歷屆領導班子高度重視德化窯遺址保護工作,把德化窯遺址保護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積極開展窯址普查工作,組織編制窯址保護總體規劃并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健全保護機制,依法落實窯址保護責任,提升防護水平。
位于德化縣城的屈斗宮窯址
2019年10月德化窯址納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遺產點申遺以來,根據國家、省、市文物部門以及市申遺辦的部署要求,德化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部署、推動,在做好考古發掘、梳理文化遺產內容的同時,完成屈斗宮保護展示棚的整改提升,完成尾林—內坂窯以及生產作坊區保護展示棚。
宋元德化窯展示館
聚焦保護好、傳承好文化遺產,德化規劃建設德化窯遺址公園,展示“千年瓷窯”的千年獨家記憶,讓千年瓷史成為一部可以觸摸的文明史記。項目涵蓋了屈斗宮窯址、尾林—內坂窯址兩個片區,其中,屈斗宮窯址將打造成城市遺址公園,建設宋元德化窯展示館,并整合屈斗宮窯址、祖龍宮窯址、祖龍宮、祭窯神等陶瓷文化資源,新建、改造提升完善游客參觀步道、廣場,并對周邊環境進行整治、提升;尾林—內坂窯址片區打造考古遺址公園,以上寮溪為媒,上游連接內坂窯、尾林窯,下游連接梅嶺窯,承擔窯爐遺址本體、環境以及相關遺產要素的現場展示功能,同時側重對陶瓷原料采集、生產制作各個環節的全方位展示,通過修繕提升古道、石臺階,建設木棧道等,讓游客能夠身臨其境觸摸千年陶瓷歷史,實現遺址保護利用與觀光休閑、科學研究的共同發展。
宋元德化窯展示館陳列的出土器皿
做好固態保護的同時,德化積極推進首批國家級非遺傳承項目——“德化瓷燒制技藝”的活態傳承。
——加強培養,做好德化瓷燒制技藝傳幫帶。截至目前,全縣共有德化瓷燒制技藝非遺傳承人國家級3人、省級9人、市級27人、縣級66人,非遺傳習所14家,生產性保護基地3家,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展示點70個。
家族傳承。鼓勵引導傳承人做好家族傳承工作,目前形成以蘇氏、許氏、陳氏等為代表的家族傳承,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了德化陶瓷雕塑技藝,目前全縣各類民營陶瓷研究所100多家。
師徒傳藝。充分發揮德化瓷燒制技藝傳承人的傳、幫、帶作用,通過設立陶瓷傳習所、出臺“名師帶徒”“工藝美術大師帶徒授藝”等方式,多舉措為傳承人創造條件。
學校教育。依托縣職校和泉州工藝美院開設“陶瓷雕塑技藝班”,開展培訓傳承活動,培養陶瓷雕塑專業型人才。編寫校本教材《陶瓷》《瓷韻》,把傳統陶瓷教育引進課堂。同時,在尚思小學、第二實驗小學等城區學校開展陶藝進校園活動,從小培養學生知瓷、愛瓷、愛家鄉的意識,并不定期組織學生陶藝作品展示活動等。
——挖掘內涵,推動對外交流合作。通過舉辦“中法論壇”、中國德化陶瓷博覽會暨茶具文化節、“”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 再出發”學術研討會、德化窯學術研討會等豐富多彩的陶瓷文化活動與學術交流活動,深挖細掘獨具特色的德化民窯文化,充分發揮陶瓷文化的獨特魅力。
——搭建平臺,加強陶瓷文化展示。打造國際瓷藝城、瓷都文化廣場、紅旗坊文旅產業園、中國茶具城等陶瓷文化展示窗口。引導企業建立陶瓷藝術展廳、民辦博物館,展示千年陶瓷文化、精湛制瓷工藝和珍貴瓷塑作品。組織德化瓷燒制技藝傳承人的陶瓷作品參加國內外各類展會,提升德化陶瓷知名度。
用好“陶瓷”“旅游”名片
續寫“千年瓷窯”德化華章
近年來,德化縣陸續獲評“世界陶瓷之都”、“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等榮譽稱號,陶瓷文化旅游吸引力日益提升。在此基礎上,德化把陶瓷文化作為全域旅游的最大熱點、賣點和亮點,已建設瓷藝城、茶具城、月記窯等陶瓷文化展示平臺,盤整了近千家大師工藝展館、陶瓷工業展館,推出“一城瓷器百館游”陶瓷文化精品旅游線路,逐步讓陶瓷文化看得見、摸得著、能體驗。
活著的古龍窯—月記窯點火儀式
申遺成功,是新的起點。世界遺產時代,如何推動德化陶瓷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申遺成功既是莫大的榮譽,更是沉甸甸的責任。我們將以此為新起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論述,肩負起保護世界遺產的歷史使命,恪守國際遺產公約,把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研究好、利用好,當好歷史文化遺產的‘薪火傳人’。”德化縣委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
德化縣陶瓷博物館夜景燈光秀 (陳小陽 攝)
做好“聯動”文章。借助世界文化遺產“金字招牌”效應,用好用活“陶瓷文化”“全域旅游”兩張城市名片,全力推動德化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通過串點成線、串珠成鏈、文創植入等形式,精心打造以世界文化遺產為主線的精品旅游線路,將遺產點打造為中國乃至世界獨一無二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陶瓷文旅融合示范基地”,讓更多游客近距離感受德化陶瓷文化魅力。
做好“互鑒”文章。圍繞世界遺產可持續發展、遺產地文旅融合、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等,與更多城市開展全方位、多層次交流,讓德化陶瓷文化“金名片”同其他各地的世界遺產在“各美其美”中實現“美美與共”。
[相關鏈接]
尾林—內坂窯址:位于德化縣三班鎮三班村和泗濱村,窯址分布于上寮溪的南北兩岸,面積約12200平方米。2020年3月,由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對尾林窯進行考古發掘,首次在一個窯址中揭露了橫跨宋、元、明、清時期的窯爐遺跡4座,互相疊壓打破關系,窯爐類型有龍窯、分室龍窯、橫室階級窯,第一次較為完整地揭示出德化窯從宋元時期的龍窯至明清時期的橫室階級窯的發展演變過程,填補了德化古代窯業技術的缺環。此次發掘發現了生產作坊區,填補了德化古代窯業在瓷土加工、制瓷工序上的空白,為完整展示德化古代制瓷工藝技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目前,考古工作已發現7座窯爐及部分作坊、廢品堆積等窯業遺存。
屈斗宮窯址:位于德化縣城龍潯鎮寶美村破寨山的南坡上,1976年經考古發掘揭露出一處元代窯爐遺址,窯基長(坡長)57.1米,窯室17間,寬1.4~2.95米。該窯為分室龍窯,是龍窯向階級窯轉化的過渡形式,反映了宋元時期窯爐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宋元時期德化窯的產品以青白瓷、白瓷為主。器型多以碗、盤、盒、洗、執壺、軍持、瓶等日用器為主。在制作過程中流行刻花、劃花、模印等多種裝飾手法。德化窯的高足杯、粉盒、軍持、壺、花瓶、碗等產品目前在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等地區多有出土,并大量發現于華光礁一號、南海一號、爪哇沉船、馬來西亞丹戎新邦沉船、惹巴拉沉船等水下沉船中,證實德化窯瓷器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外銷產品。
責任編輯:陳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