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陶瓷近距離接觸 千年瓷都景德鎮繪制改革新畫卷
-
小陶陶
2018-09-14 中華陶瓷網1382
11510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窯。”
因陶瓷而聞名遐邇的景德鎮有著“瓷都”之美譽。8月30日,“改革開放看江西”活動采訪團一行來到景德鎮,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瑰寶——陶瓷近距離接觸。
3D打印機現場制作瓷器
經過修復的青花瓷作品
成化年間的三彩鴨形香薰
景德鎮有兩千多年的冶陶史、一千多年的官窯史、六百多年的御窯史,千年窯火至今不息,也曾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塑造了“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繁榮景象。與此同時,景德鎮的發展脈絡也與改革開放有著密切聯系,擘畫瓷都發展 “新藍圖”。
8月30日早上9點,66歲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袁寧霞準時來到珠山區徐家柴窯,她今天的主要任務是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并繪上山水畫,這一描就是一整天。
當記者問起她繪制所使用的材料時,袁寧霞言語中充滿滿滿的自豪感,她說:“青花瓷使用的原料是氧化鈷,這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是景德鎮特有的原料。”
袁寧霞從16歲就開始從事陶瓷繪制,50年來,從一名學徒小工成長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見證了景德鎮這座城市的變遷。
“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是根據國有瓷廠的訂單來決定生產哪些產品,員工自我發揮的空間很小。隨著伴隨改革開放發展,我們有了很大的發揮空間,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創意,現在的瓷器也越發精美。”袁寧霞告訴人民網記者。
利用老式廢棄發電機改造的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前臺
另一方面,伴隨城市在發展中轉型、產業結構改革的深度推進,景德鎮成片大面積的陶瓷工業設施及廠房遺存無人問津,為了使老廠房煥發新活力,一場大變革悄然而至。坐落在陶溪川文創街區內的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利用原宇宙瓷廠內留存的舊窯房,采用“以物展史”的方式,對近現代陶瓷工業的工具、設備、窯爐、工藝流程等進行集中展示。
從灰磚泥瓦的工業廠房到陶溪川、三寶蓬藝術中心等豐富多彩的產業園區,通過一系列利民生的改革措施,景德鎮成為與世界對話的文化名城,讓中國陶瓷文化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責任編輯:蘇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