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山甌窯的歷史介紹 大力發展陶山甌窯產業

      小陶陶 2018-09-11   中華陶瓷網1737
      1081
      0

      近年來,陶山鎮甌窯遺址常常出土碗、碟、盆、罐、壺、瓶等日用瓷器,這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今年4月份,陶山鎮召開“甌窯小鎮籌建”項目工作協調會。同時,溫州漢臣陶藝文化有限公司入駐鄭宅村,挖掘甌窯文化,這一切,給陶山甌窯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日前,記者采訪該公司負責人婁林峰,聽他詳談陶山甌窯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古時陶山甌窯瓷器

      質量上乘、釉色精美

      在漢臣陶藝工作室里,記者立即被陳列著的甌瓷作品所吸引。工作室里歡聲笑語,婁林峰的學生與幾個工作人員圍在拉胚機旁,正用泥土拉出各種器形。一旁,婁林峰邊喝茶邊向訪客們講述甌窯的發展史。

      溫州大學生暑假實踐隊


      展覽室

          據介紹,陶山鎮曾多次出土壺、壇、甕、盤、罐、燈盞等甌窯器物,現在保留多處甌窯青瓷窯址,如位于陶山鎮的上瓷窯青瓷窯址、大團山青瓷窯址等,多以民間日用瓷器為主,注重藝術性與實用性融合,其中鄭宅村周邊的甌窯遺址十分具有代表性,婁林峰在鄭宅村找到部分甌窯碎片,并以碎片的形制制作還原了完整的瓷器。

          婁林峰說,之前大家對甌窯的認知,主要停留在文博單位歷年出土、征集并公開發表和刊錄的器物方面,“隨著大量民間藏品以及工地標本尤其是窯址產品的不斷涌現,讓我們對其形制的豐富性、釉面呈色的多樣性、工藝的開創性等方面有了全新認識。”

          據了解,陶山鎮出土的甌窯瓷器,產品質量上乘、釉色精美,本地的瓷泥及釉礦曾得到過專家的高度認可。一年前,婁林峰將自己創立的“漢臣”品牌從龍泉帶回老家陶山,以家鄉的釉礦為原料、以古法燒制為基礎進行了一系列的再創作,想讓更多人來感受陶山鎮獨特的甌窯文化。

      制窯

          “這幾棟都是我小叔家的房子。去年我把‘漢臣’在龍泉創辦的加工廠搬回了老家,租下這幾棟老房子,租約30年。30年后,我都70歲了,就在老家好好地做我的陶藝吧。”在婁林峰簡單打造的小展示廳茶歇區,他一邊烹著茶,一邊聊起他與甌窯的故事。

          事實上,在回老家做陶藝之前,婁林峰已經在龍泉的“青瓷小鎮”待了4年半的時間。婁林峰說, 2013年他毅然決然地放下一切原有的生活,賣掉自己經營的一家廣告公司、一家小會所和3間茶館,獨自到龍泉學藝,倒騰起了甌窯,下定決心要在“青瓷小鎮”創辦自己的工作室,而“漢臣”這個品牌則早在2010年就注冊了。

         本地豐富的瓷土瓷泥

         給創作無限古意特質

         “因為熱愛陶瓷,我到龍泉學藝,7年前正式拜浙江工藝美術大師王傳斌為師。”盡管時隔多年,但談起最初的學藝經歷,婁林峰的言語中仍難掩激動之情。從離開溫州到扎根龍泉,婁林峰既嘗試過跨界創業,也經歷過在龍泉“找罪受”的4年。那到底是為了怎樣的理想,才使得婁林峰再次放棄了在龍泉經營多年的事業,又回到陶山老家重新開始?

         “我每年都給自己定一個目標,要創作180件作品。”在婁林峰看來,每年都堅持創作一定數量的手工甌窯作品,不僅是給自己一個前進的動力,也是為了更深入地傳承技藝。他多年探究甌窯的制瓷工藝和釉色體系,目前已經成功燒制出甌窯釉色系列作品,并成功開發了汝玉系列和官窯釉系列作品,2015年以來,《一葦渡江》、《刻花斗笠碗》、《甌窯蓮瓣蓋罐》等作品多次在浙江工藝美術博覽會、溫州國際時尚文化產業博覽會上獲獎,他相繼獲得永嘉甌窯非遺傳承人、溫州市工藝美術大師等稱號。

          正因有窯的地方就有瓷土,所以才讓婁林峰想到——就地取材非常關鍵。而陶山豐富的瓷土瓷泥,則是他此次選擇回到家鄉再創業的一大原因。

          在小展示廳后院的一處地方,記者還看到地上堆積著許多成色不一的碎瓷片,其中有從地里挖出來的陳年舊瓷片,也有著近些年婁林峰親手制成的甌窯瓷片,二者夾雜在一起難分難辨。“和過去相比,我們現在制成的甌窯,能做到釉色和胎體的基本一致,但一些需要時間風化痕跡的內容我們無法復制。”

          婁林峰說,以前的人買東西主要是看商標,但現在的人除了要摸一摸商品的、材質,還要幾番比較商品的價格。“其實你說我們的泥巴值不值錢?當然不值錢。但是把泥巴變成有質感的器物需要多少心血和時間,這是旁人不可知的。” 如何把陶藝變成有質感的“器”,這是婁林峰反復琢磨了8年的事。

         打造甌窯小鎮

         助力陶山鄉村振興

          如今,在婁林峰的構想中,除了要再改建一棟單獨的甌窯展廳外,打造甌窯體驗中心、柴燒房、大師工作室、批量生產車間及甌窯學堂,都是他計劃要做的事。

         “搬到陶山以后,其實來我們這里的人很少,但我還是想為一些真正喜歡甌窯的人打造一個可以‘樂燒陶’的地方,讓來到這里的人都能很開心地玩陶藝。”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婁林峰指著一處將要被改造成“甌窯學堂”的竹林告訴記者,再過個把月,這里的改建工程就可以完工了。

          婁林峰說,推廣甌窯是他最大的心愿。他對家鄉陶山最美好的記憶,停留在7歲左右,那時,在鄭宅村周圍,遍布著10來個有著千年歷史的窯址。在這里,“到處都是瓷片”,正是這些古樸雅致的碎片搭構起他充滿回憶的童年,讓他結下一輩子的甌窯情結。

         “和一般匠人不同的,我不怕手藝被學走,也不怕同行多。事實上,我巴不得更多人來學習甌窯制作工藝,學習新甌窯設計,一起傳播我們的甌窯文化。這也是我的使命!”婁林峰說,“接下來,我們計劃跟高校、跟實體做對接,讓一些外地的朋友也可以來這里體驗陶藝。”

          婁林峰說,青年人是甌窯的希望。他將打造甌窯培訓中心,招收學生學習甌窯技藝。“年輕人會做年輕人喜歡的器物,這也同樣可以把甌窯文化傳承下去。希望這里將來成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與青年文創基地。”

          陶山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甌窯是浙南古代特色瓷窯,具有很強的歷史文化屬性。隨著陶山古窯址的不斷發掘,隨著漢臣公司的入駐,陶山鎮正挖掘甌窯及其相關文化。

         “我們要集中力量,以漢臣陶藝為起點,探索一種符合本地實際的甌窯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并通過復制這種模式,不斷壯大甌窯文化產業,打造甌窯小鎮,助力陶山鄉村振興。”相關負責人說。


       

       

       

       

       

       

       

       

       

       


       









      責任編輯:蘇曉薇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