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是怎樣煉成的?沒有一份堅持,無法做到

      小陶陶 2019-06-26   福建日報1541
      1407
      0


      瓷器燒成后,李實溫從窯膛里拉出窯車。


      李實溫在開窯門,瓷器的燒成溫度約1300攝氏度。

      6月19日,夏日的午后,悶熱難耐。德化縣潯中鎮世尊陶瓷公司制干坯車間,10多名師傅坐在操作臺前,雙手在快速旋轉的小轉盤上,搓出形狀各異泥器皿。操作臺的對面,堆著一包包泥巴。

      51歲的李實溫是德化桂陽鄉洪田村人,從事陶瓷燒制工作20年,算是“年輕”的老師傅。他告訴記者,這可不是普通的泥巴,是著名的德化白瓷原料“瓷泥”。

      德化瓷業延續千年,與得天獨厚的瓷土資源分不開。上天眷顧,讓這個藏在深山中的小縣擁有非常豐富的瓷土礦,幾乎18個鄉鎮都分布有瓷土礦,種類多樣,更重要的是鐵、鈦等雜質含量低,質量好,燒后白度高。

      拉坯、修坯,五年方具功力

      揉泥是制作瓷器的第一步。

      李實溫用線切一塊事先和好的泥,放在桌案上,像揉面一樣揉起來。他說,要勻速向一個方向揉,把泥揉勻揉透,將里面的空氣都擠出來。如果沒揉勻,器皿各個部位燒制后收縮程度就不一樣;如果殘留空氣,燒制時瓷可能會炸裂。

      一小塊瓷泥搓揉了半個小時,他使勁拉扯,又用拳頭砸了幾下,點點頭,滿意地說:“成了。”此時,泥團更有韌性,手感細膩綿潤。

      “可以做造型了。”李實溫說,現在做瓷器,瓷坯也有用機器或模具成型的,但檔次比手工拉坯要低。德化白瓷眼下還是以手工拉坯為主。“從明代開始,德化瓷藝人就利用當地優質的高嶺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貼等八種技法制作精美的瓷塑,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調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國白’‘國際瓷壇明珠’美譽,成為中國白瓷的代表。鄭和下西洋所帶的瓷器,就有福建的德化瓷。”

      拉坯就是將泥巴簡單做出想要的瓷器的形狀。在旋轉的操作臺上,拉坯開始了。李實溫沾了點水在手上,雙手護住,讓泥團圓滑成型,隨后握住泥團慢慢向上,及至頂端時用拇指扣住“圓泥柱”的中心,不一會兒,一個碗狀的坯就做好了。

      之后,濕漉漉的坯要放在陰涼通風處,晾至半干,才能進行下一步——修坯。因是手工捏制,剛晾干的瓷坯沒那么精細,要進行修坯。

      只見師傅們用不同的刀具對坯的各部位進行修理。長刀、短刀、彎面刀……9種刀被用來應付不同的造型。修坯時,要保持絕對的安靜,哪怕是喘氣,都可能讓刮蹭的厚度有所偏差,從而毀了瓷坯。李實溫說,這樣的氣定神閑,練上五年左右才能初具功力。

      修好的坯經簡單素燒,模具才算是真正成型。

      一窯燒12小時,人須盯著

      做好模具,就是上釉。上釉前,要將釉料在水中充分攪拌均勻,隨后將模具放入釉料浸泡。拿起模具時,要把模具在油料中勻速旋轉很久后才慢慢提起。只有這樣,才能讓釉料均勻吸附在模具上。

      “更難的是燒制,陶瓷三分靠做,七分靠燒。燒制過程中,溫度的高低、時間的長短、氣候的變化、爐內氣壓的大小,每個因素哪怕有著細小的變化都會影響燒出的瓷的質量。”李實溫說。

      記者跟隨他來到生產車間,推開大門,一股熱浪撲面而來。八個大小不一的窯爐分布在車間內,大的有4立方米,小的也有2立方米。如今,德化告別了以柴火、焦油燒窯的歷史,取而代之的是電、天然氣窯。廠里兩個大的天然氣窯和六個小電窯都由他負責。

      裝窯了。李實溫把記者安頓到安全位置,拉開大號窯爐厚重的門,記者頓時有被架在火上烤的感覺。“雖已停火幾個小時,但余溫還有60攝氏度左右。”說著,他把大小不一的坯有序擺放在軌道上的碳化硅板,擺滿后,用8個支柱支撐住4個角,在上面又安放碳化硅板,就這樣一層一層疊放。他說,疊板子時要正,適當留空隙,以便火焰通行。

      兩個小時后,大汗淋漓的他終于完成裝窯。

      “電窯更辛苦。要彎腰爬進去,從底下開始擺坯,一層一層往上疊。”他說,瓷器的燒成溫度要1300多攝氏度,連續燒12小時左右。“燒制時,瓷上的釉料在流動,溫度低了,瓷器很可能沒燒透,高了,又可能讓過多的釉料從模具上滴下來。所以,要時刻關注溫度表的變化。天然氣窯在升溫過程中,要緩慢加氣,全程出不得一點紕漏,人須盯著。”

      窯爐的溫度逐漸升高,車間溫度也升高,就是大冬天也感覺像在桑拿房里。所以,對他們而言,生活中只有夏天,每天熱得不想說話不想動,吃飯沒胃口,一天到晚不停地喝水,還覺得口干舌燥。

      “難度最高的是燒制,沒有一份堅持,無法做到。”李實溫學了整整10年,才算是出師。

      李實溫對傳承有些憂慮。德化瓷的燒制方式全面從傳統窯變成現在的“氣窯”“電窯”,更環保、更方便、燒制溫度更可控。“許多大師都學會使用現代設備。老匠人會用新手藝,可新匠人對老手藝知曉不多。老手藝傳承千年,能賦予作品以生命力和感染力。”(本報記者 魏桂蓮 通訊員 李宏圖 許華森 林婉清 文/圖)


      責任編輯:黃敬偉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