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創造“陶瓷入太空”歷史的大國工匠
-
小陶陶
2019-03-13 商訊1853
14780
歷史上的中國就是擁有最多、最好瓷器的國家。就像是眾多傳統一樣,我們曾手握許多“最好”,在世界上閃耀。
宋代,是中國“極簡主義”審美的一個朝代。那時盛行的瓷器也自帶一種高級的質感。黑色釉系的天目瓷,為皇家御用瓷器,所以燒造不計成本。當時最著名的燒造窯址就是武夷山地區建窯,因其釉面絢麗,宛若星空,被當時的日本人稱為天目盞。到了現代,人們稱其為“建盞”。
它遠看黝黑近看斑斕,集低調和絢麗為一身,人們對它的顏色癡迷不已。隨著時代更迭,高成本的天目盞也不再被燒造,慢慢的淡出了人們的記憶。
富察氏為滿族八姓之一,四大家族之一。受家族影響,富察硯隼自幼喜愛精工陶瓷。曾經有位朋友帶著一只日本燒造的天目盞給他鑒賞,并惋惜地說:“現在國內很難燒出這樣好的陶瓷了。
”這次交流,給富察硯隼深深的觸動,使他開始回歸幼時的心之所向——燒造,燒造中國人自己的精工瓷器,向全世界展示。
從2003年起,富察硯隼便潛心鉆研燒造,于2008年創建陶瓷品牌“孚茶山房”,一直從事燒造天目瓷。2016年5月,孚茶山房燒制的茶盞“油滴天目”由長征七號搭載上天,創造了首例也是至今唯一一例“陶瓷入太空”的歷史。
當年7月,孚茶山房茶盞通過了世界陶瓷檢測最權威機構——美國加州65號提案的檢測(簡稱CA Prop65),證實孚茶山房所制瓷器無任何有毒化學物質、致癌物和生殖毒性化學物質。此舉是為了對自身的陶瓷燒制技藝檢測,也為消費者負責。此項檢測行為一直持續至今。
燒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不確定系數很高的一門工藝。富察硯隼經常講:燒造里是沒有老師傅的,更沒有什么“祖傳秘方”。每一次燒造都是一次新的嘗試,從選料、煉泥、制胎,到調釉、掛釉、燒造,每一個環節都非常的重要。
上了釉料的陶胎被放置在窯爐中,門一關,火一燒,釉水想怎么樣,那完全是它的自由。他也常說,這是三分在人、七分在天的考驗。經過多年的摸索和嘗試燒制,他燒成了,并且燒的還很成功。正如富察硯隼一直所講的那樣:“我是個匠人,擇一事,終一生?!?

如今,孚茶山房工作室不僅僅燒造當初讓它成名的天目瓷,還有德化白瓷塑像,汝瓷、青瓷、鈞瓷、柴燒等各類陶瓷制品,每一件制品都有其獨特的魅力,深受大眾喜愛。
責任編輯:蘇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