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形瓷器樂趣多 清代紫金釉海螺勾回憶
-
小陶陶
2018-10-10 藝苑收藏網(wǎng)1693
12010
在我國豐富多彩的瓷器家族中,海螺是其中極具特色的成員之一。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東晉時期,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yī)藥學家葛洪在《抱樸子·酒誡》中就有這樣一段記述:“夫琉璃海螺之器,并用滿酌,罰余之令遂急,醉而不止。”北宋名臣、文學家范仲淹《酬李光化見寄》詩中有“石鼎斗茶浮乳白,海螺行酒滟波紅”之句,北宋另一位詩人王禹偁的詩中亦有“公余處處攜山屐,宮醞時時泛海螺”,可見海螺作為歷代瓷窯燒造的工藝品,已兼具斟酒、陳設(shè)作用,已廣泛用作宴前行酒的器皿了。
清 紫金釉海螺
這件清代紫金釉海螺(見圖),長12厘米。器物按海螺實際大小、模樣制作,造型別致,呈螺旋形拳頭狀,上粗下尖,邊緣輪廓略呈四方形,殼大而堅厚,螺層五級,一圈圈螺紋凹凸有致,螺口闊大,殼內(nèi)面光滑呈醬釉色,側(cè)生枝節(jié),殼面有斑點,以突出海螺殼身的粗糙而更顯形態(tài)的逼真,亦是紫金釉斑點窯變變化特色的體現(xiàn)。螺體渾然自成,螺肋細溝深淺分明,富于層次感,可見雕刻和灼燒配合得非常好。包漿自然,通體施紫金釉,釉厚而濃淡均勻,色深沉而澄潤,泛著金屬般的光澤。瓷質(zhì)細膩,造型優(yōu)美,瑩潔透亮,怡心悅目,展示出清代御窯廠精湛絕倫的燒造技藝。
紫金釉屬于醬釉瓷器,又稱“醬釉”和“芝麻釉”,是一種氧化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顏色釉,以紫金石為主要呈色劑,燒造的瓷器釉面潤亮,閃爍著金屬般的光澤,好似紫金包裹一般,故稱“紫金釉”。醬釉早在商代后期原始青瓷上就有出現(xiàn),東漢時期流行,宋代定窯、耀州窯、吉州窯都有生產(chǎn)。醬釉瓷器是景德鎮(zhèn)官窯專門生產(chǎn)的仿古釉色品種之一。明初景德鎮(zhèn)御窯紫金釉燒造已臻上乘,清代更是紫金釉的盛行期,據(jù)雍正十三年(1735)唐英《陶成紀事碑》載:“一仿紫金釉,有紅、黃二種。”紅紫金釉是指呈色較深的泛紅色的醬釉,黃紫金釉是指呈色較淺的泛黃色的醬釉。唐英任職期間,景德鎮(zhèn)御窯廠以仿古、創(chuàng)燒最具特色,仿古、創(chuàng)新的品種達57種之多,其中不乏精美絕世的作品。據(jù)《清宮造辦處活計清檔》乾隆記事記載,乾隆三年(1738)六月二十五日,太監(jiān)高玉交首領(lǐng)薩木哈紫金釉小缸,并傳旨交燒造瓷器處唐英,照樣燒造送來,可見乾隆時期,紫金釉已成為景德鎮(zhèn)御窯廠的一個仿古釉色的專門品種。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盛焉”,由于帝王用瓷必出自景德鎮(zhèn)所產(chǎn),王公大臣、富商紳士也紛紛在景德鎮(zhèn)定燒家用瓷器,促進了景德鎮(zhèn)窯業(yè)的發(fā)展,形成景德鎮(zhèn)瓷業(yè)“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的長盛不衰的大好局面。
這件清代紫金釉海螺器型完整,塑造惟妙惟肖,釉面滋潤,色澤純正如紫金,光潔照人,盈盈一握,高雅自具,把玩之間,令人愛不釋手。觀之良久,我的腦海中不禁響起小時候經(jīng)常唱的那首膾炙人口的兒歌《小螺號》輕快活潑的旋律:“小螺號,滴滴滴吹,海鷗聽了展翅飛。小螺號,滴滴滴吹,浪花聽了笑微微……”一縷童年的快樂記憶,頓時止不住地涌上心頭。
責任編輯:蘇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