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花鳥從紙面躍然于陶瓷——訪臺灣國畫名家趙屏蘭

      小陶陶 2018-09-12   中華陶瓷網2040
      1365
      0

      趙屏蘭女士介紹將帶去個展的國畫和陶瓷作品

            踏訪鶯歌當日,陣雨欲來。素有“臺灣景德鎮”之稱的陶瓷老街,陰云下顯得格外靜謐。

            距鶯歌車站不遠的同好藝術空間,玻璃門窗寶藍色的框,金色瘦體的標牌使這座二層小樓典雅又不失時尚。

            臺灣國畫名家趙屏蘭女士正在此間為明年1月即將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的首次個展而創作。

            “我在陶瓷上作畫大概五、六年。最初就是想到鶯歌來畫一畫,沒想到一畫就上癮。”

            趙屏蘭,1958年生于臺灣屏東,父親是書法雕刻家。她自小接觸書法與國畫,由多位前輩教導。后追隨各派大師學習,專攻花鳥。

            紙上作畫30余年,是什么吸引她將花鳥躍然于陶瓷?趙屏蘭說,“紙是平面的,陶瓷是立體的,變化較多,挑戰性也高,所以畫起來,讓我深深地想要挑戰自己。”

            比如,色料的運用。紙上作畫,水墨或顏料調色,濃淡較好拿捏。陶瓷上則不同,顏色會隨坯體和燒制溫度不同而變化,“有時會頗不如預期”。

           “但我是金牛座的,不屈不撓,硬要去挑戰它、克服它。”談起專業上的追求,白衣映襯下溫文爾雅的趙屏蘭,透出藝術家的執著。“從著色入手,我慢慢琢磨,了解陶瓷的特性。著色不能太厚,太厚就會結痂;若太薄,燒制之后可能顏色就不見了。”

            經過各種嘗試,趙屏蘭終于找到了合適的著色方法,能夠控制好基本厚度,讓作品的呈現出不同于紙面的延伸效果。

            特別是制作“窯變”作品時,因色彩漸變,深的底色上,除了白色,其他顏色都會被吸收而無法呈現。所以,上色時要先上一點白色。“這時我就要做到胸有成竹,先把自己想畫的圖形全部用白色畫出來,墊個底,再用其他顏色來上色。”趙屏蘭表示。

            和紙上作畫的不同之處,還在于陶瓷作品只有出窯后才知道成功與否。“每當出窯的時候,就抱著一種很期待的心情”。趙屏蘭說。

            趙屏蘭喜歡嘗試在各種陶瓷器皿上作畫。杯、杯墊、盤、碟、碗、花瓶、工藝品擺設……同好藝術空間內各種形態的展品,都呈現著趙屏蘭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我希望能把藝術和日常生活相結合,做到生活化。”趙屏蘭覺得,如此這般,人們通過使用這些器皿,不知不覺接受了美的教育,感受到生活中美無處不在,“賞心悅目自然就開心了。”

            同好藝術空間剛開張三周,有臺灣民眾在網上留言,“我媽媽的國畫老師開了漂亮的工作室,什么都好想偷走”。言語間流露出大家對趙屏蘭作品的喜愛。

            即將于明年1月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登場的個展,是趙屏蘭在臺灣地區之外的首次個展。屆時將有20件大型陶瓷作品和數幅國畫作品展出。

            “我非常有信心,但在作品方面對自己的要求很謹慎,一定要創作出雙倍的數量,再精挑細選,讓大家看到我最最最好的作品。”趙屏蘭說。

            創作之余,趙屏蘭會去各處旅游采風,去過次數最多的是大陸,可謂走遍大江南北。“大陸是我最喜歡的地方。壯麗山川、古鎮小街,我總覺得曾經在那里生活過。”將首次個展放在北京,趙屏蘭覺得這似乎契合了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

            她說,我也希望借由我的展覽,讓更多人跟隨,讓兩岸間的交流更頻繁。


      責任編輯:蘇曉薇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