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世考古發現 烈山窯發掘佐證南北窯業技術傳播

      小陶陶 2018-09-25   皖北晨刊1516
      1127
      0


      烈山窯址出土的建材地磚

      烈山窯址發掘出土的宋代瓷窯爐


            2017年9月,淮北市新湖路項目烈山區烈山村東側附近路段施工發現宋金時期窯址,經試掘后專家認為價值重大,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18年3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了驚世的考古發現,共獲得4處窯爐本體,出土各類瓷器數千件。目前,烈山窯址的保護開發利用值得我們深思、慎思。

      驚世的考古發現

      本次考古發掘分為北部宋代窯址區和南部金代窯址區兩個區域。

      北區考古發現2處北宋窯址,分別為1號窯、4號窯,兩窯均為典型的馬蹄形饅頭窯,應由窯門、火膛、窯室、煙囪等部分組成,因年代久遠,上部結構已坍塌,由于修路填埋排水管道,窯門、操作間已被毀壞,殘存火膛、窯室、煙囪等部分。窯外燒土壁最厚達28cm。出土有白瓷、綠釉瓷、黃釉瓷、琉璃器。產品主要有碗、盤、盞、罐、建筑構件、枕、俑等。窯具有窯棒、墊板、墊餅、三叉支托等。

      南區屬于金元時期窯址和廢棄堆積分布區域。發現了窯體兩處,灰坑數十個,位置大致重合,局部存在位置差異,說明是兩次建造的窯體。兩個窯體保存相對完好,主要由操作間、火門、火塘、窯室幾部分構成。全長約12米,寬4至5米,殘高約1.5米。出土有白釉、白釉黑褐花、醬釉、青黃釉、茶葉沫釉、綠釉、青釉、黑釉等。產品主要是碗、盤、盞、罐、瓶、人物俑、動物俑、圍棋子等。窯具有墊餅、窯棒、墊板、缽形支具、盞形支具、工形支具等。另外,在兩窯址向北約410米原濉溪縣老瓷廠辦公樓門口,發現一宋代灰坑,出土大量三彩瓷片及少量印花模具,還有三叉形支釘以及匣缽殘塊。三彩器中可辨器形有枕、爐、罐等。根據堆積性質,該坑附近應有燒造三彩器的窯址。

      烈山窯的發掘佐證了南北窯業技術的傳播

      2018年6月10日,經過實地查看考古發掘現場及出土文物,專家們一致認為烈山窯址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歷史價值及旅游開發價值。

      首先,烈山窯的發掘佐證了中國南北窯業技術的傳播。本次發掘共獲得4處窯爐本體,保存良好,這在皖北地區是首次。烈山窯址與蕭縣的歐盤窯、白土窯在時代上相銜接,完善了整個皖北地區古代瓷窯體系,從大的窯系劃分可以把烈山窯址歸為定窯系和磁州窯系;中國窯業技術有一個自北向南的傳播的過程,烈山窯址仿定州窯、仿磁州窯的產品發現,為南北窯業技術傳播研究提供了重要證據;烈山窯址的發現把定窯系和磁州窯系的窯業技術范圍擴大至淮河北岸,是淮河流域乃至安徽大運河岸邊定窯系和磁州窯系的代表性窯址,加上其在燒造方法的積極探索上,都值得載入中國陶瓷技術史。

      其次,助力宋金對峙時期地方經濟的研究,改變了傳統的史學觀。當時,以淮河為界分而治之,淮河以北地區屬于金人統治區域,同時榷場貿易在淮北地區也存在。金人為了發展經濟,也積極促進手工業的發展。烈山窯址的考古發現是金人發展經濟的有力佐證,說明了金人并不是傳統觀點認為的“荒蠻民族”,只會騎馬射箭的“馬上民族”,他們也會組織瓷器手工業生產,重視經濟發展,從而改變了傳統的史學觀。

      第三,烈山窯址在構建安徽大運河文化帶的過程中起到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烈山窯址位于雷河東岸,雷河通過濉河與大運河相連。安徽大運河遺址考古發掘過程中,特別是柳孜運河遺址的發掘,發現了大量的貿易瓷器,其中就有烈山窯生產的產品,烈山窯生產的瓷器通過大運河行銷國內外。烈山窯址4處窯爐的發現以鐵的事實證明烈山是大運河文化帶瓷器貿易中一處重要的原產地,為大運河瓷器貿易產品來源,增添了一處特別重要的坐標點,也為今天構建安徽大運河文化帶找到了一處重要的支撐點,為安徽大運河文化帶向淮北烈山區輻射提供了重要橋梁紐帶。

      烈山窯位于古宿州的符離縣。烈山窯的考古發掘還在進行中,目前發現的類似磁州窯、定窯的瓷器,為尋找宿州窯提供了線索。發掘出土的褐色瓷磚等建筑構件花紋精致、端莊大方,使我們聯想到開封鐵塔的琉璃瓦。更神奇的是,烈山窯址出土了一片帶有半個“宿”的瓷片!那么,烈山窯是不是宿州窯呢?我們將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黃敬偉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