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鈞瓷茶具,感受傳統茶文化
-
小陶陶
2019-08-02 1645
13290
中國是茶的故鄉,又是瓷國。茶文化與陶瓷文化相結合,茶文化與陶瓷文化相結合,兩者相得益彰,從此濃得化不開。沖泡一杯佳茗,配具必不可少,尤如綠葉之于紅花,彩云之于明月,有映襯之妙。古時癡迷茶藝的文人雅士,無不把茶具的選擇搭配,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
在鈞瓷繁榮發展的大宋時期,茶文化同樣風行天下。然而其時,鈞瓷與茶道,就像兩條平行線,未曾交會。本文將帶您一起品味鈞瓷茶具,感受傳統茶文化。
“人生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句民間俗話,最早始于宋朝。可見,早在宋朝時,飲茶之風就已盛行于民間,成為百姓居家與柴米油鹽同樣重要的生活元素。
看一個時代的文明程度,就要看那個時代的生活細節。以小見大,以精細見深廣。在宋朝,在深厚的民間基礎上,茶文化發展到了一個巔峰。
宋朝文人的生活別具品味。他們在仕途與現實的夾縫中,找到了比追求權力和財富更有意義的事情——尋求雅致、自然、隨性的生活。舟車運來好水,擺上精美茶器,圍爐品茶閑話。一壺好茶,將宋人生活中的儀式感發揮到了極致。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宋人最懂“慢生活”。
驛路邊,一座涼棚,幾張方桌;一片搖曳在風中的”茶“招牌,幾個匆匆趕路到此歇腳的飲茶客。這番場景,似乎是宋人生活的經典重現。飲茶賦詩,琴棋書畫;耕讀傳家,閑話桑麻。
在品茶者看來,茶具不僅要有實用功能,更有鑒賞把玩的趣味。隨著陶瓷文化的發展、時代人文的變遷,茶具在風格上隨之變化。
鈞瓷,以其獨特的窯變藝術聞名于世。
壺,在中國人心目中,一直有著很重的吉祥寓意。收藏的壺多了,意味著壺壺在福,多壺多福,吉祥如意。
鈞瓷之美,美在形與意。其形也,古樸典雅,端莊秀麗;其意也,窯變天成,氣象萬千。鈞瓷有百看不厭的藝術魅力,其釉色自然天成,而非人工描繪,每一件鈞瓷的釉色都獨一無二。
從前,在人們印象中,好茶具似乎都來自南方。似乎只有山水旖旎的江南才能孕育符合茶性、水性的茶器。其實不然。而今,在中原鈞瓷之都,也能生產出精美的茶具,將鈞瓷之美融入茶文化,集實用性和觀賞性于一身,開創另一番實用美學的新天地:鈞瓷茶具。
鈞瓷壺極具觀賞價值,且無論是誰,手中有一把好壺,既可把玩,又可品茗、交友、觀賞、饋贈。鈞瓷壺因實用性強、價格不高,更為鈞迷、鈞友所青睞。最值得稱道的是,世界上所有人收藏的鈞瓷壺,沒有兩件是一模一樣的,正所謂“鈞瓷無雙,鈞壺無雙”。
鈞瓷茶具胎質精純,堅實細膩;釉色渾然天成、乳光晶瑩、絢麗多彩、相映生輝、極富詩情畫意。傳統鈞瓷厚重、大氣,釉色可以溫潤如玉,傳統茶具雅致、大方。
鈞瓷入茶道,從殿堂級的觀賞器發展出可觀賞、可把玩的養生藝術品分支,鈞瓷茶具大大豐富了茶器類別,鈞瓷茶具也逐漸進入高端飲茶人士的茶桌。
責任編輯:蘇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