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緬懷,中國陶瓷泰斗張守智教授
-
小陶陶
2020-05-27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文化周刊 、瓷訊2133
8120
2020年5月26日20:00,中國陶瓷泰斗張守智老師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去世。一個中國陶瓷百科全書式的智者,一個為陶瓷事業奉獻終身的老人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張守智,1932年出生,河北平泉縣人生,1954年入中央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陶瓷科,1956-1998年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美術系教授設計。后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陶瓷工業協會顧問,歷屆中國陶瓷創作設計評比評委,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評委,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委,中國著名的陶瓷藝術設計家。
1992年,張守智獲國務院授予“為中國文化藝術事業做出突出貢獻”榮譽稱號;2007年,獲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授予“中國陶瓷行業終身成就獎”。
用導師送的尺子和量杯,測量陶瓷設計人生
張守智,1951年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陶瓷科時,就跟隨祝大年老師參加周總理下達的1953年“建國瓷”設計的輔助工作和產區監制實習。
1954年,在景德鎮藝術瓷恢復工作中,張守智與景德鎮藝人共同完成了文化部對外文化交流,即“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展覽”的多項創作設計任務。這些經歷不但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也堅定了他“為人民生活服務”的日用瓷設計專業方向。
畢業后,張守智留校做代職研究生,課題項目為《日用陶瓷設計》。他至今記得確定課題方向時,導師祝大年教授曾交給他參與設計“建國瓷”時用的一把尺子、一個量杯,鼓勵他用這組量具繼續測量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的“美食美器”和世界著名品牌餐具的發展變化,對他寄語:“一直量30年,你可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日用陶瓷設計教師。”遵照導師指引的方向,張守智整整“量”了60年,“量”出了他設計教學與生活、生產相結合的人生尺度。
創新新中國日用陶瓷設計的教學體系
1956年,中央工藝美院正式成立,從其成立到1966年之間,每一屆大約畢業15個學生。這些學生畢業后大都成為我國陶瓷業的中堅力量。針對本科生根本解決不了生產第一線設計人才的供應需求的現狀,1959年,張守智參與并主持了第一屆全國各產區參加的陶瓷培訓班。在仼職專業教研組工作中,張守智為專業基礎課教學建設,充實教學內容,大膽提出教改方案,將陶瓷美術系全系的,本科55級、56級、57級三個進入陶瓷美術專業的班級同學的陶瓷史、造型基礎、裝飾基礎課的“課堂教學搬進故宮”,邀請故宮陶瓷組專家陳萬里、孫瀛洲、馮先銘先生,授講中國陶瓷史。
帶職研究生課題研究方向選定“日用陶瓷”,在1962年至1964年的課余及四個寒暑假,對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廣州中山大學圖書館,廣州美院和畫家唐云先生珍藏、館藏的數百把明、清紫砂壺進行測繪,注水試驗,銘文拓片整理分析臨摹,探索造型設計規律進行專題研究。后來再給陶瓷產地舉辦培訓班時,張守智就結合自己對歷史器型的認識給學員講解造型中的奧妙,并結合這樣的規律把握傳統經典器型的神韻所在。
教學40余年中,他對中國傳統陶瓷造型、宋瓷、紫砂、民間陶瓷、國際餐具做了專題研究。在中國陶瓷產區景德鎮、宜興、龍泉等地,建立教學創作設計基地,教學與生產相結合。在宜興做培訓班的那些年,張守智結合學員們不同的成長背景、特質、做工,因人而異,分別設計出 “漢方”、 “方竹”、 “月暈”、 “構成”等造型,使學員們的藝術潛質和創造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
用陶瓷設計引導生活、引導消費
張守智認為,設計應該以人為本。設計的標準就是要把好的作品、好的工藝、好的材料、融入人們的時代生活。設計的目的,就是提高人們物資和精神生活的質量,不論是實用品還是觀賞品,它的設計必須遵從這個時代人的生活方式,其色彩、質地、藝術風格也要遵從這個時代人的審美觀。
陶瓷設計不是跟著市場的風向跑,而是引導生活、引導消費。如果陶瓷設計師一味只專注在工作上,不熱愛生活,只想著泥料、燒造,不關注更廣大的市場和市場背后的生活,他所創作的作品會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狹隘性,包括地域、宗教、氣候各個方面的局限。他們應該走向世界,了解更多人的需要,更加完善自己的作品。
紫砂壺作為一個茶文化上的實用工具,首先要有比較強的實用功能。紫砂原料具有保溫效果好、氣孔率高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其次紫砂的式樣和形狀也得隨著人們審美情趣的發展而變化。他在創作“曲壺”的過程中,融入了幾何學中的蚌殼、蝸牛、漸開線,把藝術創作轉化成了數學規律。
而“回方”壺的設計,則融入汽車的設計創意,顯得它的空間形很具有現代感,并參考了青銅器的造型元素。“蝸牛”壺的造型受幾何學的啟發,運用了彩陶作為基礎。
張守智設計的一款朱泥壺《晨曦》,已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據他介紹,這款壺的線型靈感來源于一件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匏壺。“匏壺是一個果實的造型,不是純粹的幾何形,是屬于仿生學設計,所以《晨曦》壺的把手、壺嘴與壺的主體的接合是用過渡線、過渡面,就像人體結構,這在建筑和家具設計上叫暗處理,在紫砂造型上叫暗接粘,來源于仿生學,屬于有機形態。正是由于紫砂原料具有可塑性好,透水、透氣性好的特點,才能使接粘時過渡面非常自然。”
一生至少70%的時間是在工廠里度過
除了學術教學研究,張守智長期擔任國家政府用瓷、出口陶瓷、現代旅館業用瓷的設計指導工作,常年奔波于各地方的陶瓷產區。用他的話說:“一生至少70%的時間是在工廠里度過的。”
為提高中國當代生活日用陶瓷產品檔次與文化藝術含量,張守智自50年代開始,參加 了“釣魚臺國賓館用瓷”,外交部的“中國駐外使館用瓷”,“人民大會堂國宴瓷”,國慶35周年、50周年大慶、60周年大慶“國慶瓷”,2002年國務院“紫光閣用瓷”,以及G20峰會、金磚五國峰會、“一帶一路”峰會國家用瓷、禮品瓷的設計和監制工作。
同時,他還為上海陶瓷博覽中心設計“晨曦”“神龍”漢光瓷茶具,為潮州松發設計“騰飛”(UFO)咖啡具,為淄博華光與珍內特教授合作設計“和諧2007”茶具,為深圳斯達高瓷藝工作室設計開發了“10+1高峰”茶具,為北京白家大院宮廷官府菜系設計了“帝王宴”“婚宴”“壽宴”琺瑯彩中餐具系列產品……這些科研成果,大大提高了我國陶瓷產品的設計與制造水平,詮釋了中華飲食“美食美器”的文化內涵。
責任編輯:陳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