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兩家博物館內珍藏196年前“泰興號”沉船德化古瓷
-
小陶陶
2018-11-30 海都報網1385
14420
大家都知道泰坦尼克號,但很多人不知道,有一艘中國寶船被稱為“東方泰坦尼克”,那就是泰興號。泰興號沒有感人的愛情故事,卻裝載了一批珍貴寶物——35萬件清代產自泉州的瓷器。近日,中國企業家鄭長來從英國一次性購入12萬件德化青花瓷,將196年前沉沒的“泰興號”再次拉入人們的視線。
其實,泉州市博物館和德化陶瓷博物館內,也珍藏著“泰興號”沉船中的部分德化古瓷,還擺放成在水下被發現時的模樣。
德化生產陶瓷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遠在宋、元時代,德化生產的陶瓷就銷往各國。如果說“南海一號”以歷史悠久著稱,那么“泰興號”的出水,則進一步證明德化陶瓷的生產和外銷,在清代已達到全盛時期。
1822年2月5日,“泰興號”從閩南出發,前往印度尼西亞。為了逃避海盜,改變航線,途中觸礁沉沒。就在失事后的第三天,一艘英國商船“印第安納號”路過事發海域,船長詹姆斯在他的航海日記中做了詳細的記錄。依據這部航海日記,后人了解到“泰興號”沉船上大量陶瓷的來歷。1999年5月,一艘裝備先進的探寶船,在南海海底的沉船上,打撈出被珊瑚和海草保護得完好的一大批瓷器,共有35萬件。
2002年左右,時任德化縣文體局副局長、現任泉州市博物館館長的陳建中,因著有《德化民窯青花瓷》一書,被邀請赴印尼,參與“泰興號”出水瓷器的鑒定工作。陳建中表示,從“泰興號”沉船中打撈上來的陶瓷中,以德化窯青花瓷為主,大約占了九成,還可以見到來自永春、安溪等附近窯址的瓷器產品。“泰興號”內瓷器運載量龐大,后來在邀請者的允諾下,陳建中帶了約200件返回泉州,目前存放在泉州市博物館、德化陶瓷博物館。據悉,當時除了泉州帶回了一部分外,還有一部分由持有人捐贈給了臺北故宮博物院。
世界各地喜歡中國瓷器的人蜂擁而至,爭購“泰興號”沉船中的德化古瓷。德化陶瓷博物館館長鄭炯鑫說,拍賣“泰興號”沉船中德化古瓷的消息引起德化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他們通過常住德國的鄉親,參加拍賣會購得了一些青花瓷器,器型主要是日用的碗、杯、瓶等。
在泉州市博物館二樓展廳內,“泰興號”沉船出水瓷器實物陳列在專門開辟的展區內。模擬水下發現的沉船與瓷器擺放的模樣。市民可以隔著展廳玻璃,身臨其境感受德化瓷歷史上的“一箱白瓷一籠銀”的盛況。
責任編輯:黃敬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