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全盛:探尋古法制瓷的“根”與“魂”
-
小陶陶
2022-05-10 中工網1261
12120
人物名片
蘭全盛,畬族,1981年7月出生,福建省泉州市德化人,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雕塑藝術設計專業,國家一級/高級技師,德化縣立琦瓷藝研究所藝術總監,泉州市級非遺保護項目德化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蘭全盛先后獲評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陶瓷行業技術能手、福建省金牌工人等。今年“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蘭全盛為陶瓷學員現場授課,傳授瓷藝。
在瓷都德化,一代一代的瓷藝匠人推陳出新,傳承弘揚陶瓷技藝。青年一代陶瓷匠人,更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其中,蘭全盛就是代表之一。
“我對陶瓷的喜歡一直都沒有變。每一塊陶瓷似乎都有自己的生命,似乎總有說不盡的故事……”從事瓷藝20多年來,蘭全盛以對陶瓷的獨特情懷、獨具個性的理解,用心創作著每一件作品。
1998年7月,蘭全盛從德化職業技術學校雕塑專業畢業后,進入泉州市一家樹脂工藝品廠當學徒。2000年初,蘭全盛回到家鄉德化縣,做小工藝品的樣品設計開發。
他不甘心一輩子做小工藝品。“人嘛,總應該趁著年輕多學一些東西,不然將來會后悔的。”于是,2007年3月開始,蘭全盛利用業余時間,到德化陶瓷職業技術學院(現為“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陶瓷雕塑高級研修班學習。
蘭全盛說:“在研修班學習過程中,我認識了德化當代著名陶瓷藝術家蘇獻忠、林建勝、張南章等,深受他們的影響。也是在他們的指導下,逐漸意識到,傳統陶瓷雕塑有著一份特殊的魅力,我下決心要學好它。”
白天,他在陶瓷公司上班,一下班就到陶瓷學院學習;晚上,則到幾位老師的工作室中觀摩、請教、實踐。老師們被蘭全盛的好學精神所打動,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十八般武藝”通通傳授給他。
2010年3月,蘭全盛辭去工作,完全投入到傳統瓷雕的學習創作中。他沉潛于德化傳統陶瓷雕塑的藝術海洋中,全身心揣摩歷代陶瓷藝術大師的經典之作。尤其是在模仿何朝宗作品的過程中,更是下了一番苦功,努力體味前人的造型要義、工藝技法、內心修為等。
在繼承、理解、把握傳統藝術的過程中,蘭全盛借古開今,更加注重情感的表達和藝術手法的創新,讓作品更有張力。為力求成功轉型,短短幾年間,蘭全盛設計創作了數以百計的藝術陶瓷作品,獲得了社會肯定。

蘭全盛用心創作瓷藝作品。
2014年12月,福建省陶瓷行業職工技能創新競賽在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舉行,75名選手圍繞主題“仰望”進行競逐。作為參賽選手,蘭全盛的作品脫穎而出,獲得一等獎,他也因此并被授予“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2015年10月,全國陶瓷成型職業技能競賽在景德鎮市舉行,蘭全盛以現場創作的《唐女》奪得第二名,并因此榮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他不斷創新,讓傳統作品融入創新元素,令人耳目一新。為讓作品更有層次感和厚重感,更好地將德化瓷雕藝術之美展現出來,蘭全盛挑戰燒制實心雕塑。實心雕塑不但工藝繁復、創作時間長,而且燒成極其困難,歷史上曾有“十窯九敗”的說法。
在實心雕塑制作過程中,從堆泥到成型,要經過主體造型設計、表情刻畫、衣服處理、局部裝飾等,這些工序層次完成之后,還需等待胎體的自然風干,最少需4個月。尤其是自然風干這一程序,省不得、急不得,尤為考驗匠心。
蘭全盛介紹說,因為整座胎體都是實心的,若是人工吹干的話,往往表面一層泥會迅速干燥,而里面的泥坯卻仍然水分十足,內外干燥的程度、速度不一致,就會造成日后燒制時的爆裂。實心瓷塑作品在燒制過程中,瓷體很容易爆裂,這是因為胎體太厚,接觸高溫時收縮速度不一造成的,溫度由外入內,外層受熱快,溫度比較高,收縮快,內里受熱稍慢,溫度比較低,收縮稍慢。所以,每一件瓷器都要反復修改,進爐燒制十幾次,不但燒制時間長,而且成品率也極低。
盡管難,但蘭全盛堅持不懈,并從“做出好東西”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極大喜悅。在其持之以恒的試驗、實踐中,他的實心雕塑作品燒制成功了。
面對稱贊,蘭全盛一如既往地平淡,他依然走在不斷學習、傳承的路上。目前,蘭全盛已帶徒20多人,徒弟們的作品在省級以上行業評比中屢屢獲獎。青年一代瓷藝“匠人”傳承創新,為助推陶瓷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李亮 謝秋菊)
【來源:中工網】
責任編輯:陳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