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雄彭:筑就瓷雕的“飛天夢”
-
小陶陶
2022-06-23 瓷都德化1737
10390
右手執刀,從前到后,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刀跡時而清晰細密,時而粗獷有力……在德化飛天陶瓷研究所工作室,端坐在操作案前的鄭雄彭,時常全神貫注到將自己也變成了一尊“雕塑”——從事陶瓷雕塑創作近30年,這是他的工作常態:七八個小時里,活躍的只有他的雕刻刀和專注的眼神。
相比“德化瓷燒制技藝福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的頭銜,鄭雄彭更喜歡陳述自己跟隨德化當代陶瓷藝術大師、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蘇清河學藝近20年的收獲。在瓷都德化,瓷雕技藝與人文氛圍的薪火相傳,使他逐步領悟對“何派”“蘇氏”藝術的精髓,在創作中融入自己的智慧和理念,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黃瓊芬 李宏圖 文/圖)
鄭雄彭雕刻作品《筑夢》
對臉部進行細化雕刻
師從大師,專注傳統
在飛天陶瓷研究所的展廳內,有一件引人注目的瓷雕作品《披座觀音》。這尊觀音,人物神態祥和、衣紋自然飄逸,給觀者一種由外而內的美感與意蘊,展示出鄭雄彭雄厚的技藝水平。2009年,他在故宮觀摩了明代巨匠何朝宗的《披座觀音》原件,萌發了臨摹的靈感。
“何朝宗是德化瓷圣,傳統瓷雕藝人都臨摹過他的作品。因為陶瓷的制作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響,加上不同作者的精神和思想各有千秋,臨摹作品的內在神韻也大不相同。”鄭雄彭說。
歷時兩年多的創作,鄭雄彭的《披座觀音》經過了60多次修改,中途也請師父蘇清河進行了指導,最終成為他傳統瓷雕的代表作品之一。觀音、羅漢、彌勒……20多年來,鄭雄彭創作了成百上千件傳統陶瓷雕塑作品,從神仙佛像、古今人物到器具器皿,題材雖然包羅萬象,但大多離不開“傳統”二字。
由于自幼與瓷結緣,“傳統”血脈深植在他身上。“小時候,我父親在德化陶瓷一廠工作時,我就經常跟著他進出瓷廠,看到了許多老藝人塑造的觀音、彌勒等傳統瓷雕作品,都是那么活靈活現。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我也能做出這樣的作品該有多好!”鄭雄彭回憶說。
耳濡目染之下,從小立下的夢想很快發芽。1992年,年僅16歲的鄭雄彭進入德化技術學校陶瓷專業就讀。三年后剛一畢業,他就與哥哥鄭雄偉一起創辦德化飛天陶瓷研究所,匠心之路由此發軔。
為創辦飛天陶瓷研究所,鄭雄彭的父親托到蘇清河門下,請他擔任研究所的技術顧問。上世紀90年代末的德化,雖然從事傳統“何派”瓷雕創作的人屈指可數,但老一輩藝人對年輕一輩不吝指點。作為德化當代陶瓷界的代表性人物,蘇清河擅長陶瓷雕塑技藝,并精通陶瓷原料配置直至燒成等一系列全面技術。在蘇老的悉心指導下,鄭雄彭的陶瓷制作技藝突飛猛進,練就了一手精湛的瓷雕技藝。
《披座觀音》《福慧觀音》《大慧觀自在》《大壽星》……多年來,鄭雄彭在深刻領悟和把握“何派”“蘇氏”藝術精髓的基礎上,融入自身的藝術理念,創作出各種題材系列作品上千種,并多次在國家、省部級專業評比中獲獎,數十件作品為各大博物館、珍品館收藏。
鐘情飛天,植入文化
在去年底舉行的全國行業職業(陶瓷行業)技能大賽中,鄭雄彭憑借作品《筑夢》獲得陶瓷雕塑工(職業工種)比賽第一名。
作品奪冠離不開文化元素的融合與植入。“《筑夢》以飛天人物、祥云底座為主體,并在衣服紋飾等部分融入萬里長城、神舟飛船等中華符號,將‘飛天’這一陸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元素,通過‘德化瓷雕’這一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載體進行表達。”鄭雄彭介紹說。
在飛天陶瓷研究所展廳,參觀者會發現,《飛天》《反彈琵琶》《盛世清音》等許多作品都與“飛天”主題相關。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凌空翱翔的形態,無不給人一種仙姿綽約之感,也讓人感受到鄭雄彭對飛天文化的情有獨鐘。
“飛天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元素,我喜歡研究飛天文化與傳統陶瓷雕塑的技藝,并通過飛天文化與陶瓷藝術創作的相融共生,以‘飛天’悠久的歷史底蘊豐富陶瓷藝術的創作內涵。”鄭雄彭說。
為將德化陶瓷與敦煌飛天藝術結合在一起,鄭雄彭曾專程到敦煌研究院學習交流,向敦煌研究院的研究者請教。經過多年的研究探索,鄭雄彭創作設計了上百款飛天作品,他的飛天題材瓷雕獨樹一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以流暢的線條、虛實的對比運用和裝飾夸張的形態表現飛天靈動優美的韻律、飛騰向上的力量,塑造寓意美好、形體俊美、身姿飄逸的飛天藝術形象。
立足德化陶瓷歷史和文化,鄭雄彭還研發創作了飛天凝玉瓷雕、飛天青花瓷、飛天釉下彩、飛天御晶瓷等數十個系列陶瓷藝術珍品。“德化陶瓷雕塑文化博大精深,我將繼續深耕傳統陶瓷雕塑,把德化傳統瓷雕的‘何派’風格做好,把我師父蘇清河的手藝傳承發揚光大。”鄭雄彭說。
責任編輯:陳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