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吉祥:繼承傳統宗教瓷塑技藝 內容創新是關鍵

      小陶陶 2018-12-26   中國網1763
      1353
      0

      德化有世界陶瓷之都的美譽,以白瓷獨領風騷,被譽為“中國白”。此次系統考察了德化白瓷產業鏈,尋求德化破局之道。中國網以“對話大師 講述故事”為主題,策劃“中國陶瓷”系列專訪。以“有溫度,有情懷,有內涵”的主題講述匠人故事,展現匠人情懷。

      本次嘉賓: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 林吉祥

      1986年出生在福建德化縣的林吉祥,在2002年畢業于德化職業中專陶瓷雕塑專業后,開始關注宗教題材的瓷塑技藝傳承,經過拜師學習,逐漸成為一名獨立的瓷塑手藝人,成立林吉祥工作室,主要作品的類別有傳統觀音、彌勒佛、仕女等。但是這傳統的題材,也在經歷著青年一代消費者喜好的篩選,在以創新為重的當下,宗教題材瓷塑的創新似乎沒有太大的空間,只能從手藝的創新及題材的多樣性來彌補。作為一名80后創業者,林吉祥正面臨著如何更好的繼承傳統及如何創新的矛盾里糾結,這個矛盾不只是林吉祥正在面對的,也是整個德化傳統白瓷產業正面臨的共同問題。

      林吉祥的拜師之路

      現為國家一級/高級技師、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的林吉祥,在德化職業中專陶瓷雕塑專業就讀時,高級工藝美術大師、蘊玉瓷莊第四代傳人蘇獻忠是他的老師,在讀書期間,蘇獻忠對他的影響甚大,不僅拓寬了他的眼界,也奠定了他未來要走瓷塑這條路的決心。畢業后,林吉祥拜師德化瓷藝世家出身的許瑞峰,自此走上宗教題材的瓷塑之路。

      在聊到拜師,林吉祥至今印象深刻,因為讓師父答應收他為徒弟,這個過程并不容易。“許瑞峰其實跟我哥哥的交情蠻好,但是即便是哥哥把我送過去,想踏入他的師門還是要下狠功夫的。拜師的第一天我一大早就去了,但師父遲遲未出現,于是我就站在門外等,記得那是個冬季,早晨的氣溫比較低,但是拜師的熱情抵御了這股寒冷,后來師父把我領進工作室,拿出一個他父親(近代工藝美術家許興泰)做的一件陶塑,讓我去臨摹,當時就難住我了。我在想,即便自己有一定的基礎,但一開始就臨摹大師的作品,實在有點為難,但是師父交給我這個任務后,就再也沒說什么,于是我就一連在那做了二十多天,因為一直做不好,這期間師父一直沒有理過我。”

      林吉祥回憶這段經歷時眉頭輕鎖,“那段日子持續了二十幾天,這期間我無數次有過放棄的想法,因為做不好的緣由,覺得沒資格做師父的徒弟,就快在我的弦要崩斷的時候,師父開始指導了,于是我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也就是這樣,慢慢做的好起來,后面師父可能是看到我的決心和毅力了吧,就把我留下了,于是學的東西便也多了起來。不過因為我喜歡宗教題材的瓷塑,在學習的過程中做了很多觀音類的作品。”

      在筆者問到,這期間有沒有做出具有特別意義的作品,林吉祥點頭說: “有,不過不是宗教題材的瓷塑,是一個吉祥物。2007年,是豬年,當時師父接了一個訂單,是做生肖豬的,師父就讓我做,做出來師父稍作修改就拿去燒成紅釉瓷交訂單,后面這個訂單特別火,很多機構都來找我們訂,于是師父跟我開玩笑說,吉祥物適合你吉祥來做。

      其實,早在2000年,當國內其他陶瓷產區對釉里紅及多彩結晶釉的研制尚處于研究探索階段時,林吉祥的師父許瑞峰已成為國內成功燒制高溫紅釉瓷的第一人,他的這些紅色的作品,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中華紅”。當年,在山東淄博召開的中國國際陶瓷博覽會上,許瑞峰的“中華紅”迎來了開門紅,得到國家領導人的肯定及業界的好評。而燒制“中華紅”生肖款,也為林吉祥拓開了眼界,讓他覺得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于是,2012年,林吉祥去景德鎮陶瓷學院雕塑大專班進修。

      走進林吉祥工作室

      要成為正兒八經的白瓷手藝人,要經過很嚴格的篩選,即便是從專業學校畢業的人,也不見得最終會成為地道的手藝人。林吉祥舉了一個例子: 從學校畢業后,很多人在初期實踐拜師階段就放棄了,成功拜師的,只有一少部分人成為了手藝人,而另一部分人則成為了修坯工人或改行,不過也有從技術工人到工藝大師的轉變。林吉祥介紹他工廠里的工人時這樣說:“現在我的工廠里有4個工人,都是在做修坯這樣的工作。論理他們都是我的前輩,工齡都比我長,只不過他們只會修坯,不擅長創作。所以,工廠里的瓷塑作品都是我進行從無到有的創作,然后交給他們做細節上的雕琢。”

      有了這樣的鋪墊后,我們在來到林吉祥工作室后,先觀察了專門從事修坯工作的技工。他們在給已成型的觀音像做細節上的雕琢,其中一位女工正在捏制觀音的手,她先從一根根手指做起,動作流暢,一氣呵成。在稍顯凌亂的桌面上除了擺著各種工作用的器具,還放著一個收音機,用以打發這樣計件操作的無聊時光。

      林吉祥的辦公室則在工廠的最里面,進入之后映入眼簾的是各種觀音像的擺件及宗教題材的作品,讓人目不暇接。

      在顯眼位置,擺放著一尊飄帶飛揚的觀音像,林吉祥在介紹它的時候言語中充斥著自豪,“能燒出這種觀音像的人不多,因為飄帶在燒制的時候很容易碎掉,所以,在德化基本上都是我師父和他的徒弟們能燒制出來,這也是我做的觀音瓷塑中最有特點的地方。”

      在筆者問到他的作品還有什么其他創新點這個問題時,林吉祥這樣回答,“宗教題材的瓷塑,很難有創新的地方,我們只有在更好的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在技法、內容上有所創新。”

      宗教題材的瓷塑,在現在以青年一代消費者為主體的時代,比較冷門。如果在題材上有改變,比如做吉祥物、賀歲檔生肖屬相、萌物擺件等,倒是順應市場需求,但作者的喜好必須跟市場的需求相妥協,這是個融合的過程,需要找一個好的切入點。最為關鍵的是,這個矛盾不僅是林吉祥一人在面對,整個德化宗教題材陶塑產業都在面臨這樣的問題。



      責任編輯:黃敬偉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