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別建盞真假仿品小竅門:識盞先識底 胎底最難模仿

      小陶陶 2019-08-31   逛窯記4099
      853
      0

             都說識盞要先識底,現在關于建窯盞的仿品不少,但其實還不足夠到達以假亂真的地步,因為不管是產于德化、南平、或者宜興,景德鎮的建盞仿品,仿足底這一關始終都沒能攻克。

             所以,其實只要多熟悉真品的足底,對真品足底有一個感覺,很大一部分的建盞仿品還是可以很快識破。


           因為建盞的胎底是最難模仿的部分,所以也是鑒別真偽的關鍵之一。建盞的胎都會顯得粗糙,比如說:有不規則而且大小不一的點狀或絲絮狀凹坑,大致來說就是有一種顆粒感。這些現象都是極難仿制。


         從色彩上去看建盞的底足,大致可以分為以下這三類:

          第一:是典型的鐵足

          由于建窯胎土含鐵量高,在漫長的歲月過程中會持續氧化,最后形色澤為成鐵銹的足底。


           第二:是紅或黃窯皮圈足

           黃色窯的皮圈足,算是在建窯盞中是最常見的;

            在傳世的建盞中大多都是是這種黃足。


            第三:是黑胎本色足。

            黑足可以說是建盞鐵胎最本真的顏色了。

            不過這類型的黑胎足在市場上可以說并不多見,建窯窯址在這些年也出土了不少,往往大多新出土的精美建盞,幾乎都是這樣的黑足。


      從底足辨別建盞真偽的四個小竅門: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點,燒制建盞的溫度大約在1300-1500度左右,一般陶胎是很難承受住這種高溫;

             所以,仿制品會選擇在泥料中參雜粗顆粒的“熟料”。

             這樣,既能造成胎底粗糙的感覺,還能提高坯料的耐火度。

             不過,有法就有得破,這些所謂的“熟料”在旋修底足時會產生特殊的痕跡,也是我們辨別的關鍵所在,分以下四點:

             一,若胎體修坯時較干,這些“熟料”會受到刀具的磨擦而產生脫落,會留下較為明顯的且直徑較大的坑洞。

             二,與上訴一般,修坯的時候胎體較濕,“熟料”也會跟著刀具旋轉,讓坯體產生規則的 “旋紋”。

             三,就算干濕度都剛好,上面的兩種情況都會有,哈哈!

             四,當然,造假者也會清楚這些問題,為了防止以上錯誤或者制造顆粒感,會選擇在修坯完畢后用海棉沾水擦拭。

             不過,這種的手法會造轉折處交接線條的模糊現象,沒有明快利落的感覺。



            最后有一點注意:

            目前市面上的建窯盞有很多是用舊坯復窯重燒的,很難分辨,所以請大家務必小心。比如說:用“供御”款的老盞接底,拼接起來。因為建窯在當年在燒制時,有很多置于窯內較差的燒成區(如龍窯后段),生燒的機率較大,所以在窯址出土也很多,所以便有人就利用這些次品進去入窯重燒;簡單說就是從窯址中收集宋代碗盞的器坯,進行入窯復燒后再經做舊處理,這類盞很容易讓購買者上當。



            不過有一缺點:

            胎夠古樸,但是釉層過于透明,釉光無深沉感。如果賣價不高的話,且直說復燒,其實并不算是騙人,這類型的盞身上也留有歷史的痕跡,有其不可抹滅的價值,價格不高也可收藏。


      責任編輯:黃敬偉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