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少偉:交流創新,是德化白瓷未來發展的方向
-
小陶陶
2019-01-14 藝術中國1775
9020
這不是鄭少偉第一次創作國禮作品,但他說每一次作品的創作都是新的開始;有著多年的國禮創作經驗,喜歡提前做技術研發有備無患,他順利完成此次廈門金磚國禮作品。本期“國禮大師”帶你走近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鄭少偉,聽聽他國禮作品的創作故事以及他對陶瓷設計的研究、看法。
多年經驗積累得以成功
在鄭少偉的作品中,大多以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為主,并結合寓意富貴的牡丹。此次國禮作品也是有五國國花的元素,表達花好月圓的意義。這不是鄭少偉第一次創作國禮作品,2006年他所作的《國花集瑞》,被指定為中國——東盟博覽會國禮,贈送給東盟十國首腦。之后陸續也創作了多件國禮作品,有《日月同輝》、《華夏至尊》于2009年6月20日由外交部禮賓司選送,作為胡錦濤主席訪問克羅地亞的外交禮瓷;《春秋》于2009年作為中日友好禮瓷贈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永久收藏……
“做國禮,我確實有點經驗,但每一次的創作都是新的開始。”鄭少偉說,國禮要能體現中國元素、大國風范、要有特有的文化內涵。此前他閱讀過和氏璧的相關書籍,受其啟發,在此次創作國禮作品時,他選擇了玉璧元素,他說這既有財富象征,也寓意共同發展。
早些年鄭少偉純手工工制作的《日月同輝》,也有玉璧、花卉等元素。但此次國禮作品元素更多、體量更大,而且瓷土更好,這瓷土有三種瓷泥,是鄭少偉去年剛試驗成功。據悉,作品整體用2種瓷泥,而花卉用1種瓷泥,三種瓷土卻實現了完美銜接過渡。此次作品的花卉有含苞待放、有熱情綻放,花卉更豐富多樣。雖然有著多年的經驗積累、精湛的技藝,但為追求作品完美、沒有瑕疵,從今年春節開工到8月28日,鄭少偉攻克了多個難題,終于完成國禮作品創作,從燒制的100多件中挑選了26件。
《一品國色天香》
有備無患戰勝多個難題
成功創作此次國禮作品,鄭少偉花了很多心血和價錢,但他覺得很值得,他說他更注重的是作品設計理念,而最頭疼的是作品布局問題。鄭少偉說作品以六瑞之首的玉璧為主線,象征美好,凸顯高貴,但玉璧兩面飾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靈物,寓意四方同壽,這個四大靈物的排法卻有講究。此外,這是件立體的作品,要多方位去設計,如玉璧有正面和背面,除了正面有設計外,背面也不能留白,為了這個他做了好多次調整。
“作品很多環節很難,但因自己的有備無患,到了運用時才不會手忙腳亂,創作起來才能得心應手,不然成品率更低。”鄭少偉說,陶瓷是泥與火的藝術,燒制時非常容易開裂。為找到好的瓷泥,去年他花了十幾萬研究瓷料,終于實驗成功,讓三種瓷泥在同一作品中完美結合,這也讓鄭少偉更感嘆自己平時注意技術研發。
《我問佛》
對文化資源不斷挖掘利用
1988年,鄭少偉進入德化國營瓷廠,從最基礎的裝窯師傅做起。因小時候對美術的興趣,在陶瓷創作中,他也一直在追求將個人興趣融入在作品中。從事陶瓷藝術研究創作20多年,鄭少偉在繼承德化瓷雕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更是大膽創新,善于把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富貴吉祥寓意與潔凈溫潤、細膩如玉的德化瓷相結合,賦予作品獨特的藝術內涵,其瓷花創作藝術在陶瓷界影響深遠,受到社合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盛贊,他所作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各種評獎會上披金掛銀。
《國花集瑞》
2011年,鄭少偉被評為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他說在陶瓷創作中,他很注重設計、為了作品注入文化與思想,打造具有現代觀念的陶瓷作品。此外,創作時不僅要有想法,還要有技法,想法和技法要相得益彰,而技法可以通過多學、多做去提升。雖說有很多作品已走出國門,但鄭少偉很謙虛地表示,在與海外藝術家探討、交流中,他深刻地體會到東西方文化差異,自己唯有多學習、多借鑒,對文化資源多挖掘利用。在他看來,瓷器有很多做法,創作者們不能永遠停留在傳承仿古,要在前人的做法上,加上自己的積累,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
鄭少偉說,這次德化的大師們創作了這么多國禮作品,不僅大師們個人有榮耀,對德化來說,也讓世人知道德化陶瓷不是民窯,是現代的官窯。
責任編輯:黃敬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