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餐具科普
-
小陶陶
2019-08-16 2145
13800

遠古時代,人類的進食并無規范的方式,沒有餐具,沒有烹飪,單純只為填飽肚子。從茹毛飲血到食用熟食,再到以陶器作為餐具,中國的飲食文化逐步萌芽,特別是以陶器作為餐具使用,更標志著中國飲食器具的制作和應用習俗的發生。中國古代餐具分為兩種,即食具與炊具。
古代食具種類繁多,主要的有:簋(gui),形似大碗,人們從甗(yan)中盛出食物再放在簋中食用。簠(fu),一種長方形的用于盛裝食物的食具,用途等同于簋,古有“簠簋對舉”的說法。豆,現代高腳盤的原型,本用于祭祀時盛黍稷所用,后來逐漸發展成用于裝盛肉醬與肉羹了。皿,用于盛飯食用,等同于現代飯碗,兩邊有耳。盂,盛飲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圓形之足。盆盂,均為盛物之器。案,有腳的托盤,用于擺放食物,即“舉案齊眉”中的“案”。匕,是長柄湯匙;俎,即現代砧板的前身,兩端有足用于支地。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著吃。箸,夾食的用具,即“筷”。這些餐具的材質有竹、木、陶、青銅甚至金銀、象牙所制等。當然,這是由不同階層所決定的。
我國古代炊具種類也不少,有鼎、鑊(huo)、甑(zeng)、甗(yan)、鬲(li)等。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棄陶而就青銅。鼎腹一般呈圓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說;鼎的上沿有兩耳,可穿進棍棒抬舉。鼎腹下面可以燒烤。鼎的大小會因不同用途而有不同差別。夏禹時的九鼎,經殷代傳至周朝,象征國家最高權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為天子,可見它是傳國之寶。鑊是無足的鼎,用途與形狀與現代大鍋相仿,用于烹煮魚肉之類的食物;后來發展成統治者對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將人投入鑊中活活煮死。甑,是蒸飯的用具,與現代蒸籠、籠屜相似,同樣的,剛開始也是用陶所制,后改用青銅,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許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裝上要蒸的食物,水煮開后,蒸氣透過孔眼將食物蒸熟。鬲與鼎相近,但足空,且與腹相通,這是為了更大范圍地接受傳熱,使食物盡快爛熟。鬲與甑合成一套使用稱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體積比鼎小。炊具可分為陶制、青銅制兩大類。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銅炊具為貴族所用。
責任編輯:蘇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