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奇:妙手之下 汝瓷融入生活成風景
-
小陶陶
2018-09-11 中華陶瓷網2236
11370
不去追逐耀眼的光環,不在炫目的舞臺上拋頭露面,很少進入新聞媒體的鏡頭,40年來盡管歷盡生活的坎坷,卻始終癡迷汝瓷燒造技藝而無悔,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里默默鉆研技藝。
40載堅忍的守望,使朱金奇成為汝州市推動汝瓷大眾化消費的先驅者,用“汝瓷茶具、餐具、酒容器推廣第一人”來稱謂他,應該絲毫不為過。
傳承|受父鞭策燒造汝瓷
朱金奇祖籍郟縣安良鎮,自祖父朱書連起就跟著汝州清末知名的民間藝人和企業家李少初做工,傳到父親朱富林時,陶瓷施釉技藝已經非常成熟。1956年,臨汝縣汝瓷一廠、二廠相繼成立,決心恢復失傳800年的汝瓷珍品,朱金奇的父親朱富林作為杰出的民間陶瓷藝人被選進臨汝縣汝瓷一廠。
1978年底,只有18歲的朱金奇接了父親的班,進入臨汝縣汝瓷一廠,成為一名學徒工。一生嚴謹求實的父親盡管很疼愛他,在工作上卻一點也不“憐惜”他,送給他一句硬邦邦的話:“三個月后干不好,讓你三姐來接班。”
父親的這句話,使他暗下決心要干出個模樣。那時,汝瓷燒造技藝還沒研發出來,廠里在全力以赴恢復汝瓷生產技藝的同時,還生產瓷碗、面盆、瓦罐、瓦缸等普通的民用陶瓷用品。從父親那里得到真傳的朱金奇勤學苦練,“3個月的時間,別人在大黃碗上施釉需要施兩遍,我一遍都成了,3個月后順順當當接了父親的班,半年后就轉正了”。
然而,朱金奇的人生似乎注定要經歷太多的磨難。1983年6月6日,他被調往臨汝縣汝瓷二廠,之后又輾轉進入梨園化工廠。到了1994年,隨著國有企業改制,朱金奇從汝州市汝瓷廠下崗。為了生計,他到禹州市神垕鎮販賣瓷器,后來開過飯館、做過包工頭。生活的異常艱辛磨煉著這位要強的漢子,勞作之余,與汝瓷失之交臂的無奈和遺憾深深糾葛在他的內心。
創業|推動產品大眾消費
2007年,在經歷了一場工程承包糾紛最終勝訴后,朱金奇決心重新回到割舍不下的藝術追求中去。經多方協調,他租用別人的廠房開辦起了汝瓷小廠,并在市區西環路北段第一次立起了“金冠汝瓷”的門店招牌。
創業艱難百戰多,當時的整個汝瓷產業都處在市場化的早期摸索階段。朱金奇同其他汝瓷創業者一樣,面臨著技術研發力量薄弱、產品知名度低、市場開拓難等困局。直到2010年底,這個“堅冰”才被打破。
當年底,致力于汝瓷產品大眾化消費探索的朱金奇,接到了南京一名客商的大訂單。“整整3400套汝瓷茶具,這是我第一次接到的最大的訂單。 這一次的訂單產品,我像招呼自己的孩子一樣親自動手去設計、燒制,把好每一道工序,白天忙一天,晚上還要守在窯旁,根本都睡不著,也不想休息。正是這一次的成功完成,才使我隨后接了很多千份以上的大訂單。”
汝瓷茶具的批量訂購,使得朱金奇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汝瓷在北宋一直作為皇家用品而與民間隔絕,正因為如此,金兵入侵才導致了汝瓷燒造技藝的失傳。如今保持汝瓷傳統工藝和傳統器型固然重要,但開發適合老百姓消費的新產品同樣不容忽視。
正是基于這樣的市場研判,多年來,金冠汝瓷從批量生產汝瓷茶具到汝瓷餐具的研發,走出了一條獨辟蹊徑的成功之路。他的團隊研發的汝瓷茶具涵蓋了天青釉、月白釉、豆綠釉等所有汝瓷品種,包括20余種器型。他的汝瓷餐具系列產品不僅進入尋常百姓家,更是進入了國內外眾多文化界名人的家庭和收藏者的專柜。
夢想|培養汝瓷技術人才
在汝瓷產品大眾化消費領域越走越寬的朱金奇,如今又瞄向了更遠的地方:在汝瓷酒具、酒容器的研發迅猛發力,目前已開發出10余個酒容器品種。
近日,記者在朱金奇位于市區雙擁路的門店看到,一款名為“福祿壇”的汝瓷酒容器,融汝瓷技藝與實用器皿為一體,器皿上的人物線條古樸流暢,神態活靈活現。“這個汝瓷容器,可以盛6公斤白酒,酒蓋包上紅布后蓋上,不僅可以保持白酒的酒精度不下降,同時汝瓷還可以降解酒里面的有害成分。汝瓷本身又有藝術觀賞和收藏價值,可謂一舉三得。”
成功來之不易,本應彈冠相慶,朱金奇卻異常冷靜,他深知,不管是研發傳統器型,還是大眾化器型,具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至為重要,企業最終的競爭,應該是核心技術的傳承、研發創新的競爭。因此,他的兩個兒子已經與他一起走在了技術創新的大路上,尤其是大兒子朱亞輝如今已是清華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人群研修班優秀學員,成為中國非遺新生代的優秀代表。
而朱金奇有一個更大的夢想:培養更多優秀汝瓷技術人才和汝瓷大師,推動整個汝瓷產業做大做強。談到未來的汝瓷研發思路,這位處事低調的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語速低緩卻充滿力量:“汝瓷藝術應該屬于大眾的,它不僅是高端消費品,更應成為一切消費者都能夠消費得起的大眾化產品。我將在大眾化汝瓷產品研發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責任編輯:蘇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