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瓷畫上的“眼鏡”歷史概況和歷史應用

      小陶陶 2018-09-19   中華陶瓷網2242
      1120
      0

            現在眼鏡為尋常物,在明晚期青花瓷畫上就有眼鏡圖案,開始連我自己都不信,可這是事實。你看這瓷畫(見圖)上一戴烏紗帽,胡須花白臉龐清瘦之官人,鼻梁上有一副眼鏡,應該是老花鏡,從底足修胎釉色青花發色以及粘沙底來看是明晚期的瓷器,但還是有人會講這可能是景德鎮制瓷畫匠信手涂鴉之物。

            明萬歷時期文學家田藝衡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條中道:“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節,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于腦后,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叆叇也。”明末張自烈《正字通》:“叆叇即眼鏡。”看來明晚期有眼鏡不會有問題,那么明朝的眼鏡到底從哪時開始呢?嘉靖年間,張靖在《方州雜錄》中說,“所得宣廟賜叆叇,如錢大者,形云母而質甚薄,以金鑲輪,紐之合則為一,歧則為二,老人目皆不辨細書,張此物于雙目,字大加倍”,看來明代的眼鏡還是很奢華的:宣廟所賜,以金鑲輪,可以折疊。明嘉靖郭瑛在《七修類稿》中云:“聞貴人有眼鏡,老年觀書,小字畢見,誠世寶也。”怪不得清趙翼《陔余叢考》載:“古未有眼鏡,至明始有之,此物在前明極為貴重,或頒自內府,或購自賈胡,非有力者不能得。本來自外洋,皆玻璃所制,后廣東人仿其或以水晶制成。”明景泰三年,進士張寧在其著述中提到他見過兩副眼鏡。活動在萬歷年間的小說家,羅懋登在其《三保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中第五十回寫道:“永樂八年(1410),滿刺加國王朝貢叆叇十枚。”從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的明人繪畫《南都繁會景物圖卷》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明永樂時已有眼鏡不假,圖卷中在掛有“兌換金珠”招牌的金店門口有一位老者鼻梁上架著眼鏡,只不過沒有看到掛于耳后的雙腿和系于腦后的線帶。明永樂以后的眼睛,或進貢,或“購置賈胡”,那么,明代可有國產的眼鏡呢?

            明崇禎初年(1628),蘇州眼鏡史上出現了一位杰出的技師,名叫孫云球,當他看到視力不佳的人很痛苦,用單照鏡之類又不方便,他經過反復多次試驗,利用機械原理發明了鏡片研磨機器——牽陀車。這種牽陀車可以把鏡片磨成凹凸透鏡,以適應眼屈光的需要,同時又掌握了對光技術,按照人的年齡和不同的視力研制出老花、近視、遠視等品種光度的鏡片,并編制了一套“隨目對鏡”的原始驗光方法以驗目配鏡。可惜他英年早逝,但他給后人留下科技制作《鏡史》一部,影響指導著后人對眼鏡的制作。

           目前有觀點,說最早的眼鏡出現在意大利,歷史上第一次戴眼鏡的畫像也出現在意大利,繪成相當于我國明洪武年間。宋朝趙希鵠《洞天清錄》記:“叆叇,老人不辨細書,以此掩目則明。”宋代著錄眼鏡的還有《劉瀾暇日記》《方輿勝覽》等,當時已能磨制十幾種單片水晶凸鏡片(不同度數的老花鏡)。還有觀點說南宋時期國人就發明了雙片有梁架以線掛耳的眼鏡,更有觀點講在《清明上河圖》中發現宋代有眼鏡店,這些是不是真的有待進一步研究。

            但遠在魏晉古墓中出土過用水晶制的放大鏡片確是事實,(以前的眼鏡就如現在的單柄放大鏡,以此掩面)那么眼鏡怎么會到西方國家去的?是曾為元朝宮廷辦事,在中國生活了17年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把眼鏡技術帶回家鄉,意大利眼鏡的起源地是馬可·波羅的故鄉威尼斯,在馬可·波羅的游記中,也有老年人戴眼鏡閱讀的記載,也許就是馬可·波羅把眼鏡開辟了一個新時代,經過一個世紀的異地發展和改良,隨著鄭和七下西洋又把眼鏡帶回來娘家。

       

      責任編輯:蘇曉薇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