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三彩填補了德化產瓷歷史的一項空白
-
小陶陶
2021-09-27 FM1036福建新聞廣播1140
10170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2021年7月在福州舉行,福建新聞廣播福建之聲推出百集系列報道《棟棟娜娜說文物》。綿延千年的歷史傳承,燦若星辰的文化瑰寶,英杰輩出的八閩名人。讓世界了解福建,讓福建走向世界!閩韻國潮,一起傾聽!
廈門市博物館館藏有福建德化窯在清朝初期生產的一尊素三彩達摩坐像白瓷。有人會問了,你是不是覺得我小學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三彩的白瓷,那是不是還有五顏六色的黑瓷呢?
何為素三彩
大家都知道,德化窯是以燒造白瓷為主的著名瓷窯,明代德化白瓷在銷往歐州后,它那白如凝脂的色澤被法國人譽為,他們認為這是“中國瓷器之上品”。德化窯白瓷在燒制過程中,由于釉的配方、純度、火候的不同,瓷器呈現出的白色也不同。釉色潔白、有冰肌玉膚之感的,稱為雪白;釉面如脂似玉,呈奶油般的白色,稱為乳白;白中微微泛黃,色如象牙,被稱為象牙白;釉色白中發藍,很像大蔥根部顏色、透明度高的,被稱為蔥根白。
到了明朝中期,德化窯的工匠們在白瓷的基礎上發展、創新,開始將素三彩應用于白瓷中。
什么是素三彩呢?單聽名字,很容易將素三彩和唐三彩混為一談?
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器型多以陶俑,陶馬為主。而素三彩是地地道道的瓷器,始于明代正德年間。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綠、黃、茄紫三色而燒成。
那素三彩的素又指什么呢?有兩種含意:一種為使用素胎燒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沒有上釉前預燒的胎。另一種是古代以紅色為葷色,紅色以外的顏色為素色,素三彩用的色釉中偏偏沒有紅色,所以叫素三彩。
器宇軒昂的苦行僧
素三彩起源于明代,到了清代御窯廠燒制時,更加精細化,復雜化。康熙朝的素三彩更是達到頂峰。素三彩雖然很流行,但它應用到德化白瓷上,難度很高,因為德化的瓷土比較軟,燒造中本就容易開裂變形,加入素三彩更增加了燒造的難度。
這尊素三彩達摩坐像是從國外一位華僑手中征集回來的,是目前國內外己知的唯一一件德化素三彩瓷塑,是國家一級文物,填補了德化產瓷歷史的一項空白,對于深入研究德化窯的生產與發展歷史,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這尊達摩坐像高18 厘米,盤腿席坐。人物頭部光禿呈冬瓜狀,濃眉大眼,雙目圓睜,嘴巴張開好像在說話,兩顆門牙暴顯,嘴角兩腮及下額有卷曲的短胡須。身披黃色袈裟,著靛藍色寬松長褲,袈裟和褲子上裝飾著一朵朵黑色的折枝花卉,黃、藍、黑三種素色非常明艷,艷麗的服飾和白色素凈的肌膚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
這是素三彩在白瓷上應用,難得的成功范例。塑造出一位氣度軒昂,儀表非凡的苦行僧形像,鬼斧神工的藝術魅力讓人贊絕。
責任編輯:陳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