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專注海外回流瓷 變賣工廠海外“淘寶”

      小陶陶 2018-11-15   溫州日報1896
      1224
      0

      初次見到溫州博物館之友協會理事王亮,是在他位于瑞安一處古玩陳列館。說是陳列館,實則更像是陳列室、倉庫、書房與茶室的結合體,展示窗內的名貴瓷器如“睡大通鋪”般一字排開,顯得十分隨意,一如其主人給人的隨性之感。

      王亮2010年進入收藏圈,于收藏而言,八年時間實在不算長,然而王亮在瑞安收藏界卻挺有名氣,談及原因,王亮道出經驗,“我做收藏不求全,不求貴,但求專一”。八年來,他只專于“海外回流瓷”。

      王亮展示他收藏的清藍源軒仿剔紅漆菱格壽字紋瓷碗。

      變賣工廠,

      一心撲在海外回流瓷上

      海外回流瓷,顧名思義,就是當年出口到國外,而現在又回流到中國的瓷器。“明清時期是中國瓷器出口的黃金時期,西方人喜歡工筆畫,畫面追求繁復、滿工,欣賞不了中國傳統的大寫意和簡約留白的風格,在顏色上更偏好濃烈鮮艷的色彩,器型上則追求大件……”一邊啜飲香茶,王亮一邊將海外回流瓷的特色與自己的收藏經歷娓娓道來。

      原來,王亮走上收藏海外回流瓷一途,不僅是出于愛好,更是出于“有的放矢”的投資目標。

      八年前,王亮還經營著一家“黃龍鞋材”廠,手底下有一百多名工人,是溫州人口中的“皮鞋廠大老板”。在一位玩高古瓷的親戚影響下,王亮漸漸對瓷器產生了濃厚興趣,且隨著了解的深入愈發著迷,竟毅然關閉了傾注多年心血的工廠,變賣了企業和設備,開起了古玩店。

      書籍是王亮最初了解中國瓷器的最重要途徑之一,也是在書中,他了解到有關中國瓷器的外銷史與被掠奪史,于是決定前往歐洲考察。一趟歐洲之旅,王亮發現了流于海外的中國瓷在色彩、工藝與器形上的諸多不同,以及國內外存在的市場差異。接觸得越多,王亮的興趣也愈發濃烈,生意人的敏銳嗅覺也使他從中嗅到了商機。“那時國外的東西普遍還比較真,不像國內存在這么多仿貨”,據王亮所言,彼時,雖已有許多中國人在外攪動海外古玩市場,但有條件出國的人畢竟不像現在那么多,相對國內瓷器市場的大熱,國外市場依然偏冷,整個構成還是趨于西方的審美與價格。

      而后往來于歐洲各國幾番考察,王亮徹底對這些隨著海上絲路“漂流”出國的瓷器著了迷,也堅定了回國做海外回流瓷收藏和生意的信心。回國后,他放棄了其他類別的古玩,一門心思撲在了海外回流瓷上,面對親朋好友的疑惑與不解,他總是笑著回答,賺不了錢也沒關系,能多讓幾件“國粹”回國那也是好事。

      有證書的,

      多半都是假的

      第一次參加拍賣,是花了兩千歐元拍下了一個蘊含“一統天下”之意的“清順治青花博古紋瓷直筒瓶”。以為“撿到寶”而心花怒放的王亮直到回到中國,才發現瓶身是破損后經修復的。“當時是真沒想到老外的古董修復技術這么好,幸好價格不高,我也沒虧。”這也給王亮提了醒,理論知識固然重要,“實戰經驗”更需積累。

      2011年以來,他不僅頻繁參加歐洲各大拍賣會,也不放過當地的跳蚤市場,照他自己的話說,那段時日正是“興頭正旺,看什么都新鮮”的時候,在地攤上“淘寶”經歷讓他至今記憶猶新。法國的蒙彼利埃跳蚤市場,早上一開市就會被大量涌進的各地買家攻占,砍價、叫賣、閑聊聲混雜在一起,好不熱鬧。“雖然在當時很多好東西已逐漸從跳蚤市場上流失,但若‘眼尖’,還是能‘撿’到寶貝的。”王亮曾幸運地在蒙彼利埃跳蚤市場上“撿”到過一對清咸豐粉彩人物故事對瓶,當時王亮一眼掃到它們,就“見縫插針”,幾步擠到了店鋪前,“拿起東西我就不敢放下了,后面已經有人立刻留意到這邊,很多雙眼睛盯著呢,我價格都沒砍,直接買下了”。

      隨著國內外古玩市場逐漸升溫,即使是“海淘”,買到假貨仿貨的幾率也迅速上升,王亮道出自己經多年“實戰磨礪”總結出的幾點經驗:其一,有證書的古玩,多半是假的。“古玩不像鉆石需要證書證明品級,一件古玩如果需要出錢買證書,又怎會是好東西呢?”其二,鑒別文物須用排除法。“比如看一件瓷器真不真,你數出十處‘真’,也不及找出一處‘不真’,只要有一處不符合規律,足以說明它是假的。”王亮還表示,知己知彼十分重要,為了正確鑒假,還需要熟知最新的造假技術。他說,自己就經常去景德鎮考察,觀摩當地的技藝高超的匠人們制作仿古瓷器,雖然這些仿古高手們并不造假售假,然而這些仿制品若經“有心人”操作,便會很快出現在歐洲的古玩市場上。

      海外“淘寶”不易,

      運回國也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示的一組統計數據表明,在全世界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中,中國文物的數量達到164萬件。加之民間藏品,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可能超過1000萬件。而據中國拍賣行業協會統計,近20年來以拍賣形式回流中國的文物將近10萬件,與流失海外的文物數量相比,這個數字似乎顯得微不足道,然而市場交易確已成為海外文物回流的重要途徑。

      現今人們認為,文物的回流代表了一個國家國力的強盛和對文化的重視。廣大民間收藏群體到海外搶救流失文物,成本極高,不但是文物本身的價格,還要支付高額的傭金、保險、包裝、運輸等。對此,王亮深有體會,他還告訴記者,回流瓷器入關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他就曾有過多次在溫州海關被攔下的經歷。

      2013年,王亮在丹麥等多國購入的6箱120多件中國瓷器在海關被扣,原因是其中大部分物品來自跳蚤市場和私人藏家,無法提供相關單據。王亮回憶,當時海關工作人員要求繳納稅金,否則便要退回始發地,但稅金如何繳納,又該繳納多少,任誰也無法確定。為此,王亮據理力爭:“假如你們認為這不是文物,那么這些東西就是幾個杯碗瓶罐,根本值不了幾個錢,若你們認為是文物,那如果你將之退回,若意外損壞,那就是在犯罪。”最后,海關收取了少量稅費后放行。

      將流落海外的國粹送上回家之路,早已在八年執著間,成為王亮心頭宏愿。作為一名古玩藏家,王亮亦有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正如他在接受采訪過程中時時提到的,“你可以擁有,但必須盡責”。


      責任編輯:黃敬偉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