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佛臻古藝,瓷韻耀中華

      小陶陶 2022-04-22   華訊頭條1702
      1315
      0

      《普陀山志》稱:“佛經(jīng)稱地藏、文殊、普賢、觀音諸佛道場,曰地、火、水、風,為四大結聚,九華,地也;峨嵋,火也;五臺,風也;普陀,水也。”

      這次,徐文守大師為我們帶來的是中國四大菩薩與法相如來。五尊作品細膩恢弘,一氣呵成!一套齊全,難以分割,給予眾人真善美的啟發(fā)。

      地藏王菩薩:

      相傳其說法的道場在安徽九華山,從地,誓愿濟度一切罪苦眾生,集“大孝”和“大愿”的德業(yè)于一身,幾度入地獄救母,度盡六道眾生脫離苦難。

      從徐大師的這尊作品我們可以隱約看出,在地藏王剛毅灑脫不羈的外表下,深藏著一顆慈悲為懷的至真孝心!

      無絲鬢發(fā)的堂頂,映襯著萬般佛光。整潔衣襟順柔而下,灑脫的坐姿,淡定自若的神情,無不襯托著佛法自然,似坐非坐于“諦聽”之上,耳聽地中苦難,一棍筆直豎在右肩,隨時解救危難眾生!

      地藏王作品,從上至下,不論是細節(jié)刻畫,還是整體神韻,都渾然天成,身前棍棒活靈活現(xiàn),不松不緊放置得恰到好處,讓人忍不住想伸手觸碰。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生而非佛,妙極!妙哉!

      微信圖片_20220422103129.jpg

      圖一:地藏王菩薩——徐文守陶塑作品

      文殊菩薩:

      相傳文殊菩薩的說法道場在山西五臺山,從風,代表聰明與智慧!法韻是處處為眾生著想,要有無私之念,把大眾利益放首位。

      文殊菩薩,怡然自得,微笑的面容刻畫出了聰慧自若!該作品無處不在透露著:大智者,從來不懼任何艱難險阻;大智者,總是胸懷坦蕩,海納百川;大智者,無私奉獻且溫柔對待眾生!座下“青獅”吼聲可震魔怨,大智者理性之余,也不缺乏敲打與鞭策,柔中帶剛,畢竟有些理法也是需要規(guī)章制度方能束縛,有規(guī)矩,智慧更顯它的意義所在。

      微信圖片_20220422103132.jpg

      圖二:文殊菩薩——徐文守陶塑作品

      普賢菩薩:

      說法道場位于峨眉山,從火。

      普賢菩薩,象征理德與行德。勤奮,身無疲憊為眾生,癡心不改為了眾生得利而做著永不回頭的付出!代表著勤奮與毅力!告誡眾人,勤勞付出方可到達目的地。

      座下“六牙白象”,乃眾象之首,實屬象王。蒼茫原野,大象群的首領自然是引領眾象的方向,更是默默吃苦付出,行于象群之前,憨厚可掬,品質可佳!

      微信圖片_20220422103135.jpg

      圖三:普賢菩薩——徐文守陶塑作品

      觀音菩薩:

      說法道場普陀山,從水。

      大慈大悲觀世音,帶給世人幸福歡樂是觀音本愿。作品當中,觀音玉瓶瓶口向下,代表著給予,不論世人祈求何愿望,觀音總是慈悲為懷應允!只要心懷善念永慈悲,多做善事多幫助別人,自然得道成佛!

      本尊尊品不論從神態(tài)、雙手的姿勢,還是腳掌的空靈細致,又或者是座下“朝天吼”浮于海浪,上傳天意下達民情的刻畫,都惟妙惟肖,只看一眼,就讓人永生難忘。

      微信圖片_20220422103137.jpg

      圖四:觀音菩薩——徐文守陶塑作品

      毗盧遮那佛:

      又名大日如來,是佛的法身,無處不在,代表絕對真理!帶給一切光明。

      本尊作品,簡約而不簡單,整體看上去恢宏大氣上檔次!

      胸襟坦蕩,隨意而坐,大勢卻迎面撲來,消除了觀者心中任何雜念,唯有默默合手而拜!善哉善哉~座下蓮臺的每一處細節(jié)都一絲不茍,繁而不亂,既感受到作品的分量與沉穩(wěn),又讓人心中多了一絲寧靜與安詳!

      微信圖片_20220422103140.jpg

      圖五:毗盧遮那佛——徐文守陶塑作品

      本次大師的這五尊作品栩栩如生,不論哪一座,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不論放置于何地,都可育人向上,給人予正能量!

      徐文守,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福建省雕刻藝術大師,國家一級/高級技師,泉州市高層次人才,福建省雕刻藝術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福建省陶瓷協(xié)會理事,德化縣文守藝瓷研究所所長。至今從事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設計、生產(chǎn)25年,作品先后入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和中國美術館聯(lián)合主辦的“慶祝中國民主同盟成立80周年盟員美術作品展”、上海藝術品博物館主辦的第十一屆國際傳統(tǒng)藝術邀請展、首屆中國傳統(tǒng)陶瓷藝術雙年展等,1995年至今參加國家及省部級工藝美術類評比(大獎賽)獲金銀銅獎26項,多件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館、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上海藝術品博物館收藏、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收藏。

      責任編輯:陳美珠

      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