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國白匠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徐華文:將陶瓷茶杯玩出新花樣
-
小陶陶
2019-12-19 1759
9020
釉水作為依附于陶瓷表面上的裝飾原料,以其玻璃光澤的外在效果,和豐富多彩的色澤變換令許多陶瓷手藝人們沉醉其中。然而,當它離開陶瓷這個載體,獨立存在時,卻成為閃閃發亮的首飾品。
在德化瓷漆器陶瓷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展廳的案桌上,記者發現幾件包裝精美,款式各樣的釉滴首飾品格外的引人注意,一旁還有幾件未完工的釉滴,零散的擺放著。公司負責人徐華文告訴記者,創作這款首飾品的靈感,是在一次燒制陶瓷茶杯過程中,杯壁的釉水融化,滴落在瓷板上,釉里的天然小氣泡,在燈光的照射下,仿若一顆璀璨的星光,熠熠生輝。于是,他突發奇想將其制成了首飾品,并且給這款首飾品賦予了一個浪漫的名字,叫做《釉見》。
這是徐華文陶瓷茶杯作品創作過程中的一次美妙插曲,也是他獨特敏銳的藝術思維的一次彰顯,而這樣的思維也充分表現在他的茶杯作品上。
其實,徐華文早前是從事3D陶瓷茶器產品設計,對茶器的造型設計有著豐富的經驗,再加上他追求與眾不同的藝術理念,使得他在普通的飲茶器皿上,也能玩出新花樣,如玉瓷大漆杯、玉瓷絞胎杯、玉瓷雕刻杯等。
玉瓷大漆杯
其中,玉瓷大漆杯是徐華文在2015年,應用犀皮漆工藝將玉瓷與漆完美融合的成果。這在當時的德化仍屬首創,因此很多技術難關都需要徐華文自己去攻克。“當時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大漆很難附著在溫潤細膩的玉瓷表面上,經常在打磨的過程中,或遇熱的時候就脫落了。”徐華文回憶道。
為此,徐華文特意去請教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徽州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甘而可大師,并花費了半年的時間刻苦專研,才成功將凝脂似雪的玉瓷茶杯與古樸典雅的大漆融為一體,打造出富有德化本土特色的瓷胎漆器茶杯作品。
玉瓷大漆杯
“我的大漆杯主要是采用犀皮漆工藝制成的,工序相對復雜,需要經過打埝、髹涂、貼金、打磨等三四十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而且漆與瓷表面光滑平整,仍在同一個平面上,絲毫沒有覆蓋感和厚重感,也可以保證永久不脫落。”徐華文拿著一件滿漆杯作品,對記者介紹道。
除了玉瓷大漆杯之外,徐華文通過絞胎工藝,設計創作的玉瓷絞胎杯系列,作為他作品中的一項全新工藝,又再次突顯了他獨出心裁的藝術理念。“絞胎工藝不是德化的傳統技藝,在德化幾乎沒有人做這項工藝,所以我很好奇它與德化白瓷之間會擦出什么樣的火花?”
玉瓷絞胎杯
與傳統絞胎工藝不同的是,徐華文的玉瓷絞胎杯不是將色泥擰在一起,制成新的泥料,然后拉坯成型,或切成片狀作鑲嵌使用,而是別具匠心的將色泥一層層的疊加到茶杯的坯體上,然后再經過圖案雕刻,讓顏色一層層的顯露出來,新穎別致,極富藝術創新價值。用該工藝制成的作品《玉瓷絞胎多層雕刻杯》在今年的全國非遺傳承人作品聯展評比中還榮獲金獎。
玉瓷絞胎杯
所以,在徐華文的展廳里,你總能發現許多新奇的作品,就連精簡風格的玉瓷雕刻杯,也能從器型設計上,雕刻手法上,讓你眼前一亮。如作品《花好月圓不倒杯》中,兼具不倒翁構造原理的器型設計,激發使用者兒時童心的同時,又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生動逼真的牡丹花和月亮,雕刻點綴杯身,無形中又提升了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花好月圓不倒杯
“花這么多心思做茶杯,我就是單純想告訴別人德化不只是宗教造像、工藝擺件做得好,尋常的飲茶器皿我們也能做得很有意思。”徐華文笑著說道。
人物名片:徐華文,國家一級(高級)技師、工藝美術師、中華佛教藝術名家、德化縣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1978年出生于德化,2014年創立福建德化瓷漆器陶瓷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從事瓷漆器、手工雕刻、絞胎技藝。2019年4月應邀參加“匠心同源”——首屆中韓當代工藝大師(大韓民國國會)邀請展。
代表作品:
2015年《福從天降》在中華佛教文化藝術精品展榮獲銀獎;
2017年《玉竹臨風》在第七屆“大地獎”陶瓷作品大賽榮獲金獎;
2017年《馬字大漆杯》在第十二屆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評比榮獲金獎;
2018年《漆馬飛揚》在福建省第三屆“閩藝杯”陶瓷藝術創新設計大賽評比榮獲銀獎,并被泉州市檔案館收藏;
2019年《瓷漆器》被大韓民國利川市國立博物館永久收藏;
2019年《玉瓷絞胎多層雕刻杯》在全國非遺傳承人作品聯展評比金獎。
玉瓷大漆杯
玉瓷大漆杯
玉瓷大漆杯
玉瓷大漆杯
漆馬飛揚
玉瓷絞胎杯
玉瓷絞胎杯
玉瓷雕刻杯
華文手作
責任編輯:陳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