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釉里紅瓷器研究
-
小陶陶
2019-08-16 2120
14940
明代在此基礎上成功掌握了釉里紅的燒造技術,明洪武時期,釉里紅瓷器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元代特征,紅色暈散,不太鮮艷。宣德時期,釉里紅燒制很成功,能依據畫面的需要進行描繪,對釉下銅紅燒制掌握達到了運用自如的程度。
一、釉里紅瓷器獨特的風格
(一)成色穩定
釉里紅表現主題內容,由于釉里紅和青花一樣都成色穩定,在窯里高溫焙燒時準確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繪畫布局設色時既可安排青花表現主題內容,也可以安排釉里紅表現主體內容,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雍正御窯制作,但銘款書寫卻是“大明宣德年制”銘款的青花釉里紅蓋罐,罐蓋的寶頂、蓋沿、瓷罐的頸、肩、底足部位的弦紋、彩云、卷枝蔓草、回紋等輔助性圖案用青花繪出,而各個部位的鳳紋、牡丹、團葡等主題花紋則用釉里紅繪出,富麗而醒目。釉里紅在畫面中不但是主題花紋,而且占的面積也很大。
(二)主題突出,裝飾性強
主題突出,裝飾性強。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館珍藏的雍正款青花釉里紅三果紋雙耳扁瓶,瓶口是用青花畫弦紋、回紋,頸部折枝牡丹,雙耳也是藍色,腹體的弦紋、卷枝蔓草、圈足部位是纏枝花卉,腹壁的折枝花果等都是青花,可以說輔助花紋幾乎都是青花,只有桃、石榴等果子和花朵是紅色,占的位置小,但紅色耀眼,使主題格外突出。
(三)增加畫面靜穆氣氛
增加畫面靜穆氣氛,一般來說紅色熱烈,在畫中起烘托渲染作用,但雍正工匠巧妙地運用釉里紅的紅色使畫面氣氛格外靜穆。北京故宮收藏的青花釉里紅“蘭亭會”紋筆筒,畫面開闊,翠巒青嶂,山石兀立,祥云繚繞,樹木亭閣,沉靜肅穆。場地上幾個石凳,幾張矮桌,正中上端是一群士大夫知識分子在欣賞一幅翠竹長卷,左側幾個文人在切磋文事。整幅畫都用青花繪出,只在翹尖的亭子前后,古松旁邊的老梅枝頭細小而繁開的梅花用釉里紅畫出,由于銅紅不鮮艷,紅的老沉,使整幅畫增加很多靜穆的氣氛。
(四)畫面細膩逼真
畫面細膩逼真,以往的釉里紅由于顯色不穩,多有流淌浸漫現象,所以繪畫時多用快速的筆法,大寫意的畫出花紋,多簡單干煉,燒成后畫面多模糊不清。雍正時青花和釉里紅兩種彩料都呈色穩定,都可以用工筆寫生的技法作畫,細膩逼真。
(五)畫面更完整
由于工藝的成熟,青花和釉里紅在瓷器上使用藍色和紅色交映,畫面更完整,表現力大大增強,主次分明,裝飾性更強。
二、青花釉里紅瓷器的制作工藝
青花釉里紅瓷器的工藝復雜,并且要求嚴格,在明朝中晚期官窯和民窯作坊都生產很少。到清朝康熙時代,釉里紅工藝得到極大提高,尤其對銅元素成色機理有比較科學的了解,運用在瓷器的制作工藝上,把握比較準確,繪畫線條靈活,燒成后在釉下顯色很清楚。釉里紅和青花相結合共同組成畫面,甚至可以畫出大幅的山川景色和人物活動場面。釉里紅顯色老到,紅中泛褐,層次分明,不混濁,不浸漫。使人感到清代釉里紅工藝經過三四百年的發展真正成熟了。但釉里紅產品不多,往往畫面不占主要地位。
三、青花釉里紅瓷器的特點
青花釉里紅,瓷器釉下彩品種之一,是青花、釉里紅兩色同施于一器的裝飾方法。由于青花著色劑是鈷,釉里紅著色劑是銅,二者性質不同,燒成溫度以及對窯室氣氛的要求也有差異,因此兩者施于一器,而且紅、藍呈色均恰到好處并非易事。青花釉時紅始于元代。河北保定曾發現過元代的青花釉里紅瓷器,這是我國最早的青花和釉里紅相結合的品種。明代景德鎮御器廠遺址曾出土永樂時期的青花海水紅龍紋把盞,并有宣德時期的青花這次里紅器標本。成化時期的青花釉里紅器極為罕見,但偶有佳作。正德以后青花釉里紅器比較少見,清代康熙時又發展起來,傳世品中有康熙十年、十一年、十二年“中和堂”款器物,多以青花繪亭臺、樹干,以釉里紅繪花朵,兩種色調特別是釉里紅呈色穩定,色澤比較淺淡。雍正時期的青花釉里紅是真正的的成功之作。唐英《陶成紀事碑》載,“釉里紅器皿,有通用紅釉繪畫者,有青葉紅花者”,即指青花畫葉,釉里紅繪花(果)的青花釉里紅品種。此外,還有青花加紫,即在青花器上點綴少量釉里紅,這也是青花釉紅品種之一。
責任編輯:蘇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