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文博會順利開幕 上演了一場“陶與瓷”的對話

      小陶陶 2018-10-15   中華陶瓷網1465
      1382
      0

      英語“china”的大寫是“中國”,小寫是“瓷器”,陶瓷的故鄉在中國,而它更是中國一張悠久而燦爛的名片。第八屆無錫文博會開幕之際,無錫日報報業集團文化客廳首次走出報社,來到了太湖國際博覽中心的文博會現場,邀請中國瓷都景德鎮與中國陶都宜興的陶瓷工藝大師面對面,上演了一場“陶與瓷”的對話。如何讓陶瓷藝術更好地走進大眾生活,倡導生活美學是陶瓷工匠們努力的方向。

      當景德鎮瓷器遇到宜興紫砂

      國家一級畫師、江西省陶瓷工藝美術大師江新亮每年都來無錫參加文博會,他十分珍惜一年中在無錫太湖國際博覽中心展示的這五天。他把自己的最新作品精選出來帶到無錫,與各地藏友交流,讓百姓們能近距離欣賞到一流的景德鎮陶瓷。江西省非遺傳承人陳繁國在景德鎮經常接待無錫畫家并因此而結識了不少無錫朋友。他十分欣賞無錫人的收藏眼光,但他更希望陶瓷藝術能被更多大眾所了解。如果江新亮和陳繁國不說,常人并不清楚看起來一件普通的瓷瓶要經過72道復雜的工序,歷經多次燒制才能最終呈現在我們面前。江西省非遺傳承人余國琴補充道,景德鎮陶瓷的制作過程分工十分精細,拉坯的只拉坯,畫瓷的只畫瓷,完全是流水線作業,任何一件陶瓷器具都是團隊合作的成果。

      “這與宜興紫砂不同,宜興紫砂從設計、打坯到成型全靠紫砂藝人一人獨立完成,是一個人的創作結晶。”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會長史俊棠一語道破了景德鎮瓷器與宜興紫砂的差異。但在史俊棠看來,二者的共性更為突出,那就是它們均是土與火的藝術,歷史悠久,傳承至今,在新時代下都發展到了新的高度。而它們之所以能夠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是因為它們皆是從生活起步,小到湯勺、茶杯、茶壺等日用陶瓷,大到藝術、工業陶瓷,最終都要回歸生活。景德鎮瓷器和宜興紫砂作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兼具經濟與文化屬性,史俊棠認為在當今社會,陶瓷藝術的文化屬性更為重要。因此,陶瓷產業的發展要以文化為靈魂。縱使時代在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一變再變,但陶藝人始終要堅守工匠精神,守誠信不能變。

      讓陶瓷藝術為生活空間增色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紹培從事紫砂藝術已有60年,他常常思考陶瓷與生活的關系,認為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把優秀傳統傳承下來運用到生活中去是現代人要做的。他提出,要在生活空間中尋找創作主題,吸收當今文化的先進性,結合現代生活規律。匠人塑造經典造型應帶有時代精神,因為終歸要為生活服務。

      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范偉群對此表示贊同。他說,中國是陶瓷大國,各地的工藝、表現手法雖然不同,但共性都是為生活服務,創造實用又美觀的生活器具。“現代人喝茶不是為了解渴,而是精神享受,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方式。”范偉群拿宜興紫砂舉例,人們除了對茶壺、茶杯有要求以外,茶臺、茶寵、花瓶等都成了喝茶的標配。因此,生活的講究也決定了將來匠人們在創作中會更細化,融入更多元的文化。

      本屆無錫文博會,來自景德鎮的陶藝家們帶來了仿古瓷、粉彩瓷、青花瓷、瓷畫等多個種類的瓷器。江新亮他們希望借此機會提升大眾對陶瓷藝術的鑒賞水平,學會欣賞,學會使用,懂得生活。宜興市紫砂藝術體驗館、葛盛陶莊負責人葛韜身處紫砂行業30余年,他始終好奇陶與瓷的關系。他提出了“宜物”“格物”“潤物”三個關鍵詞,這也是紫砂陶人追求的方向,讓陶瓷藝術的工藝、工具之宜達到造型之宜,對生活方式進行深究,將哲學、宗教、詩書畫等融入紫砂藝術。總之,藝術不妨與生活再結合得緊密些,讓人們從追求身邊的生活器物之美做起,去追求生活的藝術化。葛韜說,他愿做生活美學的創造者與踐行者。從他做起,“把自己的歡喜心物化到產品上,才能度眾生,而這也是陶藝家的初心”。


      責任編輯:蘇曉薇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0)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