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丨德化瓷的燒制技藝

      小陶陶 2020-02-19   大師小匠2628
      1207
      1

             德化縣地處福建省中部。德化瓷的制作方法可分兩種,一是選用優質的高嶺土直接塑造成型,一是翻制模具后再注漿或拓印成型。德化瓷一般在土坯干后再根據需要決定是否上釉,而后放入窯中,在攝氏一千多度的高溫中燒制出成品。

      1、溯源德化窯

             德化縣建置的沿革歷史有《德化縣志)記載的“唐貞元中,析永泰之歸義鄉,置歸德場。五代后唐長興四年(933),閩王延均升長樂郡為長樂府,升歸德場為德化縣。”可見德化縣建置至今已有千余年。

             德化縣建置不等于有德化窯,有關德化何時燒制瓷器的史料甚少。提到德化窯燒制白釉瓷最早的時代為元代的史料《安平志》,其中有“白瓷出德化,元時上供。”至于藍浦的《景德鎮陶錄》則說得更遲,如“德化窯自明燒造,本泉州府德化縣。”顯然這些史料都與實際情況不符。

             《中國陶瓷史》根據近代發掘的資料,認為“德化窯創始于宋,元代有發展,碗坪侖及屈斗宮均燒青白瓷。”1976年在蓋德鄉碗坪侖發掘了一個窯址堆積。該窯址的年代無文獻記載,窯址內也未發現有確切紀年的實物。根據瓷器的造型、紋飾、釉色和制法等特征推斷其燒制時期為宋代。1976年又在德化縣城近郊潯中發掘了屈斗宮窯址。窯址內同樣沒有出土帶有確切紀年的材料。在分析窯址和窯基兩邊的堆積層以及出土器物的特征后,多數人認為應屬于元代,但其創燒時間可能早到南朱回。因此,可以認為德化窯至少在宋代即已燒制瓷器。至于是否有可能在宋以前即已開創瓷業,只能有待進一步的發現和考證。

      2.德化白釉瓷原料及胎釉化學組成

             德化縣境內多山,山地多產瓷土。《德化縣志》物產礦類記有:“泥產山中,穴而伐之,綆而出之。”本世紀40年代曾有人作過調查回,在其報告中詳述:“德化瓷土皆由石英斑巖或長英巖等富含長石之巖石風化而成。多呈脈狀或其他不規則之形狀,大都生于白堊紀火山巖系...近地表者,風化程度甚深,可作瓷土(制胎)。深處之新鮮部分(風化程度較輕) ,可為瓷釉,蓋取其長石成分,此亦可間接證明其成因矣。德化瓷土,磨細漂凈,即可直接制坯。不須調和其他原料。

             80年代對德化三班和寶美所產的瓷土進行過較詳細的研究。以化學組成來看,它們非常接近景德鎮所產的各種瓷石成分,只是其中Na2O的含量都非常低。如果說其中還含有少量長石的話,那也是鉀長石,而不像景德鎮某些瓷石中含有Na2O2。另外這兩種德化瓷土中Fe2O3和TiO2以及其他雜質(CaO,MgO)含量都很低,特別是寶美瓷土中的Fe2O3含量僅為0.32%。較之景德鎮瓷石要低很多,這就是德化白釉瓷的白度高于景德鎮白釉瓷的真正原因。

             所有古代瓷胎中SiO2的含量在71. 76%~77.80%之間變化。Al2O3則在16. 76%~21. 76%之間變化。這些變化應該說都是不大的,而且隨著時代的變化也無規律可循。根據現有數據可以說在德化窯近千年的制瓷歷史中,并未見到SiO2或Al2O3有規律的減少或增加。而不像景德鎮,由于開始采用和逐漸增多高嶺土的用量而使胎中SiO2的含量逐漸降低,Al2O3逐漸增多。另外,結合前面所討論的原料情況,上述兩個氧化物的變化完全可以由不同產地或不同的淘洗程度的原料予以滿足。因此,也可以認為在德化窯整個燒制歷史中始終只采用瓷土作為制瓷原料。也就是所謂一元配方。只有在現代瓷(N-1)的化學組成中,Al2O3的含量已高達25%。因為在它的配方中已使用了高嶺土。

             德化白釉瓷胎化學組成另一特點,是Fe2O3的含量都非常低,一般在0.30%~0.60%之間。K2O的含量則較高,一般在5%左右。其中早期的制品較低,后期的制品較高,特別是明、清時代普遍接近或高于6%。這樣高的K2O含量幾乎和它們釉中的含量相近,甚至超過。由于德化白釉瓷中除去SiO2、AI2O3和K2O外,其他氧化物含量都很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它們應屬于較純的SiO2-Al2O3-K2O系統的石英、絹云母質瓷。

             德化白釉瓷胎的化學組成及其燒成溫度決定了它的顯微結構。由于瓷胎中含有很高的SiO2,以及它主要來自瓷土中的游離石英。因而瓷胎中均含有一定量帶有熔蝕邊的殘留石英。另外也含有較多量的玻璃相。很少見長石殘骸和發育較好的莫來石。從瓷胎的礦物結構來看也應屬于我國南方典型的石英絹云母質瓷。它和早期的景德鎮白釉瓷胎的顯微結構十分相似,而又不同于景德鎮明、清時代的白釉瓷。就是說德化白釉瓷釉的顯微結構隨著時代的進展也沒有發生顯著的變化。

      3.德化白釉瓷的燒制工藝

             古代德化窯的燒制工藝是形成德化白釉瓷獨特風格的重要保證之一,但不見史料記載。因此,對它的認識只能靠對古窯址中所留下的實物進行分析和討論。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福建省文物考古界對德化窯進行了多次發掘,并發表了專著和精印了圖錄,為我們總結德化窯宋元時期的燒制工藝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早期德化窯以燒制日用器皿為主,包括碗盤、碟、盒、壺等。從出土的完整器物來看,數量最多,而花紋又最精美的是各類盒子。入明以后,除上述器皿外,又增了佛像和人物雕塑,并以此著稱于世。由于德化白釉瓷胎僅用一種瓷土作為制瓷原料,而且其中K2O含量甚高燒成后含玻璃相亦多,故容易變形。因而胎壁都做得較厚,不夠輕巧。古人對此頗有責難,認為厚胎是“不重于時”和“漸不足貴”的原因之一。德化窯早期制品多施半釉,即口沿及上腹部有釉,余下均為露胎。有時口沿及平底都無釉。后期制品則施全釉,只底足處無釉。在裝飾方面早期多采用劃、刻、印等技藝,晚期又增加了貼花和雕塑等。如明代的梅花杯和何朝宗款的觀音像都成為一代藝術珍品。

      3.1爐窯和窯具

             1976年在蓋德碗坪侖窯址發掘過程中曾發現一座破壞嚴重的龍窯窯基。其中一座屬北宋晚期,僅窯頭部分保存尚完整,其余全部無存。另一座屬南宋時期,窯基僅存中段,首尾均遭破壞。兩窯均無法知其長度及坡度變化,但從這兩個殘窯可以看出德化窯在宋代所使用的密爐為我國南方所常見的龍窯。

             同年在潯中屈斗宮窯址發掘過程中,又發現了一座保存較完整的元代外形仍似龍窯,而內部分割為多室。因此被命名為分室龍窯,當地人又稱之為雞籠窯。浙江龍泉窯在南宋時已出現過這種窯形,從時間上看,似乎受到龍泉窯的影響。該窯依山而建,坡度在12~22度之間。全長為57.10米。寬1.40~2.95米。全窯共分割為17個窯室,室呈長方形,各窯室大小亦不盡相同。室與室之間有隔墻分開。隔墻下部留有5~8個通火孔。各個窯室的兩邊窯墻下各有一條火道,從窯頭直通窯尾。窯尾后墻下亦留有通火孔。沿著窯的長度殘存14個窯門,一般都開在每個窯室的前部。窯的一側有11個,另側有3個。

             現在德化仍在使用的古老窯型中,只見龍窯和德化階級窯,有時簡稱德化窯。至于階級窯何時首先在德化開始使用,尚無足夠資料說明。但多數學者認為可能始自明代。因此,根據現有資料可以認為德化在宋代使用龍窯,元代曾出現過分室龍窯(雞籠窯),明代以后又出現階級窯。階級窯是從龍窯經過分室龍窯逐漸改進而形成的一種比較合理的半倒焰式窯形。它在節約燃料、提高溫度控制氣氛和增加產量方面都比龍窯更為優越。它的出現對我國南方,特別是對德化白釉瓷質量和產量的提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它在明末清初傳入朝鮮和日本時,被稱為串窯。因此對國外也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3.2燒成溫度和燒成氣氛

             歷代德化白釉瓷的燒成溫度變化不大,都在1250~1280℃之間。即使到現代其燒成溫度亦未超過1300℃,只用瓷石作為制胎原料的瓷器燒成溫度也大致就在這個范圍。從相關吸水率數據中得知,多數瓷器都是燒到恰到好處。所以它和景德鎮宋元時期瓷器的燒成溫度也相當。明、清時期德化白釉瓷釉的配方雖作了明顯的調整,但它的燒成溫度也未作相應的提高。這也是由于受到胎的制約而不能提高。因為燒成溫度的提高會帶來更多的變形。由此可見德化窯的燒制工藝還是受到嚴格有效的控制。這從蓋德碗坪侖窯址堆集中發現的用以測量和控制燒成溫度所用的,以碗的碎片制成的火照,可以得到證實。前面所述德化窯在窯形上的改進也是能保證這種嚴格控制的有效措施。

             德化白釉瓷釉的色調在外觀上主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白中微泛青色,其甚者即為青白釉,一類是白中微泛黃,其甚者即所謂"象牙白"。德化白釉密釉的透光反射曲線也可見到它的確分成兩類,一類的最高反射率峰值處于500納米左右。如北宋的NST2,南宋的SST1,元代的YT15和清代的C74它們有的是白里微泛青色,有的就是青白色。另類的最高反射率峰值處于 600納米左右。如元代的YT7和明代的MTB都是白里微泛黃的“象牙白”和"豬油白”。

             這種差別的形成主要取決于燒成時的氣氛。一般在還原氣氛中燒成,使得釉中的Fe2O3較多地轉變成低價狀態,則呈青色。反之,如在氧化氣氛中燒成,釉中Fe2O3較少地轉變成低價狀態,則呈黃色。由于德化白釉瓷釉Fe2O3含量都極少,所以都呈極淡的青色或黃色,即所謂泛青或泛黃。一般說來,德化白釉瓷在宋代是在龍窯中燒成的。這種窯易燒還原焰,而且冷卻速度也快,所以都泛青色。入元以后,由于使用了分室龍窯和階級窯。這類窯可燒氧化焰,而且冷卻速度也較慢,因而又使某些德化瓷白中泛黃而形成德化白釉瓷釉獨具的“象牙白”和“豬油白”的風格。如果黃色再深一點而微微泛紅,則被稱之為“孩兒紅”,指其像嬰兒皮膚的顏色,是一種極為珍稀的釉色。

             我國南方素以青釉瓷著稱于世,如越窯,南宋杭州官窯和龍泉窯都燒制出許多精美絕倫的青釉瓷。除去它們獨特的燒制工藝外,其原料中含有一定量的Fe2O3。即是其主要因素。唯獨景德鎮和德化,特別是德化所產的制瓷原料卻得天獨厚,不僅Fe2O3的含量都極少,而且產量甚豐,使兩地制瓷歷史可長達千年。遂使南方白釉瓷分別在五代和宋代在兩地興起而獨步中華,享譽世界,為中國陶瓷工藝發展過程中的第五個里程碑增添了極為輝煌的一頁。

             近年來,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年輕人多不愿投身這一學習周期長、見效慢的傳統行業,現在的藝人多在60歲左右,有人亡技失之憂,迫切需要有關方面予以重視和扶持。



      責任編輯:陳美珠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評論(1)

      ?

      首頁關于我們尋求報道

      陶瓷頭條 版權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頁 頭條 視頻 品牌
      取消

      歷史搜索清除記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