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璋高:白瓷里成就藝術人生 堅持傳承創新精益求精
-
小陶陶
2019-08-05 瓷都德化1862
9380
李璋高在創作中
在李璋高工作室,擺放著各式各樣待燒成的作品。
◎ 林婉清 孫延燕
在璋高陶瓷研究所,剛結束北京恭王府“大象無形”陶瓷藝術作品展回到德化的李璋高,正忙著為自己11月份在荷蘭舉辦個展做準備,工作臺上擺滿了初成的雕塑作品,而他正在精心雕琢一尊仕女像。
1982年出生的李璋高,從小就表現出對藝術創作的濃厚興趣,長期自學繪畫。2000年,機緣巧合下,李璋高拜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蘇獻忠,學習傳統雕塑創作。兩年后,李璋高輾轉各陶瓷產區,到陶瓷工廠從事出口工藝品設計工作,從開始按圖雕塑,慢慢地到幫工廠設計圖紙、做樣品等,憑著一股干勁,李璋高的雕塑技藝有了質的飛越。為了升華作品的文化底蘊,2011年,李璋高到景德鎮陶瓷學院進修雕塑設計專業,以提升藝術修養。
讓李璋高聲名鵲起的是2014年省總工會舉辦的全省技能競賽。當時大賽的創作主題是仕女,他用大膽的藝術技法,將古代仕女傾國傾城、俏麗多姿的美演繹得淋漓盡致。這件名為《待》的瓷雕作品得到了評委的贊賞,獲得比賽第二名。該件作品于2017年被國家博物館收藏。第一次參加省級比賽即獲得不俗的成績,更讓李璋高堅定地走自己的風格路線。2016年,他創辦了璋高陶瓷研究所,走上了陶瓷雕塑創作自主品牌的創業路。
近年來,李璋高偏好以傳統題材佛造像展示個人的創作風格。有別于傳統的人物雕像,李璋高的作品風格鮮明,或成群的褶皺,或大片的留白,用強烈的疏密對比,結合當代審美藝術,將人物雕琢得出神入化,比如一尊釋迦牟尼像,上半身簡潔質樸,甚至沒有一絲多余的線條來表現服飾,而在佛像下半部,則正好相反,層層疊疊的衣褶與上半身形成鮮明對比,使得作品更顯厚重。
獨特的創作手法——傳統寫實手法與寫意抽象相結合,其浪漫不羈的想象力,收放自如的技藝手法,內斂又奔放的個性表達,不斷展現出新鮮的創作能源,形成強大的生命力與氣場,喚起觀者內心的劇烈碰撞和力量,見證、參與,抵達恢弘、崇高、壯麗的境界。“李璋高是德化目前少有的擁有自己獨特藝術語言的人。”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院院長余衛平如此評價李璋高。
十幾年來,李璋高始終堅持自由創作,傳承創新,精益求精,創作出不少優秀的陶瓷雕塑作品,曾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莆田)評比金獎、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艷杯”大賽金獎、省陶瓷行業職工技能創新競賽二等獎等榮譽,在全國工藝美術行業評比中獲金、銀、銅獎數十項。2017年受邀作客央視二套財經頻道“一錘定音”欄目嘉賓。
李璋高表示,接下來,他想把值得關注的社會問題通過陶瓷雕塑展示給人們,引起觀賞者的思考,從陶瓷的視角,看到有深度、有思想的社會。
責任編輯:黃敬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