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15世紀中期官民窯代表性器物首次大批量集中展出
-
小陶陶
2019-07-18 工藝中國1505
13620
展覽名稱: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大展
展覽時間:20190528-20190901
展覽地點:上海博物館二樓第二展廳
展覽簡介: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1436—1464)正值15世紀中期,其間經歷了兩次兄弟間的帝位更替和政局動蕩。在官方瓷器燒造方面,與輝煌的宣德(1426—1435)及成化(1465—1487)相比,此三朝29年中的景德鎮瓷器制作情況不甚明了,也不清楚哪些傳世器物是屬于這一時期制作的。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包括官瓷產品不書款識,人們對官方文獻的認識不足,重要民窯產品也缺乏相應的斷代依據。所以長期以來,幾乎沒有人評說這一時期燒造的產品,陶瓷史家更是稱這一階段的瓷器發展史為“空白期”或“黑暗期”。
三四十年前,學界開始關注并研究這一時期相關器物及其燒造歷史,田野考古更是取得了重大的進展。1988年,景德鎮珠山明代御器廠舊址發現了正統朝的燒造遺存。2014年,又發現了屬于正統到天順時期的地層,并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重要的瓷器標本,進一步揭開了“空白期”的神秘面紗。
熱點詳解:上海博物館與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聯合舉辦此次大展,以上海博物館收藏品和大量窯址考古發掘瓷器及標本為主,并向包括故宮博物院在內的海內外26家博物館和收藏機構借展藏品和出土器物。其中除了正統到天順的皇家官瓷外,還有這一時期與分封藩王相關的產品和民窯瓷器。從品種和質量看,很多產品并不遜于宣德、成化朝的瓷器。
背景介紹:值得指出的是,把國內外15世紀中期官民窯代表性器物大批量集中展出的情況尚屬首次,這里要特別感謝各相關借展機構和人士的大力支持。希望通過此次藝術性、學術性、探索性兼具的展覽,對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景德鎮瓷業發展情況和具有時代特點的產品,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較為系統而真實地還原這一階段的瓷器發展史。
展覽作品:
明正統—天順(1436–1464)
通高31.8厘米 口徑15.7厘米 底徑13.5厘米
1974年四川省平武縣古城鎮小坪山明代龍州宣撫司土官僉事王璽家族墓地出土
平武報恩寺博物館藏
明正統—天順(1436–1464)
高35.5厘米 口徑6.1厘米 足徑12.1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明正統—景泰(1436–1456)
高10.7厘米 口徑15.7厘米 足徑4.5厘米
2001年湖北省鐘祥市梁莊王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明正統—天順(1436–1464)
高6.8厘米 口徑38.6厘米 足徑28.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明正統—天順(1436–1464)
44.5厘米 口徑5.8厘米 底徑20.3厘米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圖文資料來自上海博物館)
責任編輯:黃敬偉
